曾经的“国民车”代名词,大街小巷都能见到它小巧玲珑的身影。铃木,这个名字对于很多有点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可太熟悉了。
奥拓、雨燕、北斗星,哪一个不是当年无数家庭圆汽车梦的起点?它一度在中国风光无限,赚得盆满钵满,怎么突然就悄无声息地“溜”了?
可更让人看不懂的是,离开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中国市场,这铃木怎么还活得挺滋润,甚至在某些地方成了土皇帝?这背后的门道,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混不下去”能说清的。
故事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那会儿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没多久,对汽车的需求就像井喷一样。铃木算是嗅觉灵敏,早早地就跑来搞技术合作,然后顺理成章地跟长安、昌河这些当时的“国家队”搭上了线。
九十年代正式合资,那真是赶上了好时候。那时候,老百姓买车哪有现在这么多选择?能有个奥拓开,那可太有面子了,而且它便宜、省油、皮实耐操,简直就是为当时的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年代,奥拓就是小型车的图腾。你去街上看看,到现在偶尔还能瞥见几辆老爷车在跑,那多半就是当年的奥拓或者它的变种。
长安铃木靠着这几款车,硬是在竞争还不算激烈的市场里杀出一条血路,赚得盆满钵满,也给重庆当地带去了不少荣光。那段日子里,“铃木”两个字,几乎就等于“中国小型车”了。
可惜啊,花无百日红,人无再少年。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快到让人反应不过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眼界也高了。
大家买车不再满足于一个能遮风挡雨的代步工具,而是想要更大的空间,更豪华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想要“面子”!
外国大牌瞅准了这个机会,专门给中国人设计加长版的轿车,那销量蹭蹭往上涨。你再看铃木,还在那捣鼓它那几款小不点,跟主流需求完全脱节了。
本来小型车市场萎缩就够受的了,结果更大的浪潮来了——新能源!中国政府下定决心要弯道超车,大力扶持电动车,消费者也越来越接受。比亚迪、特斯拉这些新能源车的崛起,让传统燃油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铃木呢?这可是个从日本发家的企业,日本本土那会儿还执着于氢能源,对电动化转型反应慢了好几拍。
直到去年,它才磨磨蹭蹭地推出第一款纯电概念车,而且打算先在印度卖。在中国这个新能源最卷、最热闹的市场,铃木简直像个被时代抛弃的老古董,完全没了竞争力。
说到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困境,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人——铃木修。这位老爷子可是铃木的灵魂人物,江湖人称“铁豌豆”、“固执老头”。
据说他死活就是认准了铃木的核心优势就在于小型车,哪怕中国市场喊破喉咙要大车,他也不想搭理。
你看吧,中国市场销量从2011年巅峰时的22万辆,一路狂跌到2018年的区区3.5万辆,在铃木全球销量里连零头都算不上。
这种时候,继续硬扛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退出中国,对他来说与其说是“壮士断腕”,不如说是看清了形势,“算了,不玩了”,一种有点无奈的止损。
其实,这已经不是铃木修第一次做出这种“头铁”的决定了。远的不说,就说2012年,铃木也曾宣布退出美国市场。
这事儿说起来也有点唏嘘。当年它靠一款叫Samurai(武士)的小型SUV,在美国也火过一阵子,小巧灵活,特别受欢迎,甚至一度销量压过Jeep的牧马人。结果倒霉催的,跟美国一家权威杂志《消费者报告》杠上了,人家说它测试时容易侧翻,危险。
虽然打了八年官司,最后铃木赢了,证明那杂志测试有问题,但名声已经臭大街了,在美国的市场基础彻底垮了。
你想想,接连退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汽车市场,这在汽车圈里绝对是个罕见的操作,一般人还真没这个胆量和“固执”。
不过,事情的发展常常出人意料。许多人以为退出中美这两个大市场,铃木肯定要元气大伤,甚至走向衰败。结果呢?人家非但没垮,反而活得挺滋润的!
铃木把重心转移到了印度、欧洲和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度,那可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最佳写照。
在印度,铃木的市场份额高得吓人,长期保持在40%以上,说它是印度汽车市场的“土皇帝”一点不为过。
印度市场对铃木的成功至关重要。印度汽车市场正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类似于早期的中国,消费者对价格亲民、可靠耐用的小型车需求旺盛。这恰好是铃木的优势所在,其经济实惠的小型车完美契合了印度消费者的需求。
铃木在日本本土也是一家实力雄厚的汽车制造商,其小型车销量仅次于丰田,市场地位稳固。凭借印度这个巨大的市场以及日本本土的优势,铃木在全球汽车制造商中名列前茅。
尽管铃木的财务报表近年来有所波动,但整体而言,其销售额和利润保持稳定,公司资产仍在增长。退出中国市场对铃木来说,更像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撤退,转而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更具盈利潜力的市场。
问题来了,在印度混得这么好,铃木会不会哪天又想起来中国这块曾经的“伤心之地”,琢磨着再回来试试?从现在的状况看,可能性低得可怕。
中国汽车市场现在是啥样?竞争烈度全球第一!卷得你死我活!而且主战场完全变了,是新能源和智能化。
中国的消费者对这些技术的要求已经高得离谱,你看看各种新势力和传统大厂推出的新车,不带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功能,根本卖不动。
铃木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块儿,起步实在是太晚了,跟中国本土的新势力、甚至加速转型的合资品牌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学生对大学生。
它现在拿得出手的电动车技术和产品在哪儿呢?在中国市场完全没有竞争力,而且当年退出中国留下的那个“失败者”形象,想重新建立信任,需要的成本太高了。
你想啊,现在的中国市场,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本土品牌越来越强,外资巨头大众、丰田、通用也在拼命转型。整个市场已经挤满了嗷嗷叫的玩家。铃木现在过来,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吗?几乎不可能。
它把宝贵的资源投到印度、欧洲这些它有优势、能赚钱的市场,那才是理性的商业选择。冒险冲回中国这个完全变了天的战场,跟送死有什么区别?
所以啊,铃木的故事,与其说是企业衰败,不如说是战略选择和市场错位的教科书。它不是没有技术,它的小车做得确实不错,这让它在印度活得风生水起。
但在中国这个独特的市场,它没能跟着变化跳舞,特别是错过了新能源这个最关键的节拍,最后只能无奈离场。
说到底,这是一场在不同市场扬长避短的策略胜利,也是一个在最具潜力市场失之交臂的遗憾背影。
铃木或许在中国汽车的舞台上已经谢幕,但它留下的这个故事,里面的辛酸和无奈,里面的坚持和妥协,里面的错过和收获,确实值得所有人琢磨琢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