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冠军再进化,第二代比亚迪元PLUS智驾版全配置实用体验记
去年冬天,我陪朋友小陈在南方某城市提了台比亚迪元PLUS。那会儿我们俩还开玩笑说,买电车图个啥?结果这车一个冬天下来,小陈家楼下的充电桩都快被邻居排队抢爆了。到今年3月,第二代元PLUS智驾版一上市,他又坐不住了:新款加量不加价,还带高阶智驾系统,这不是给持币观望的人下绊子吗?
其实在紧凑级纯电SUV里,比亚迪元PLUS已经是销量榜上的常客。我身边不少同事、亲戚甚至远房表哥,都在讨论它——外形时尚、空间够用、续航靠谱。这次新一代上来,不光把智能驾驶做成标配,还对内外都动了一番刀子,看得人心痒痒。
小陈属于那种典型的城市通勤族,每天上下班20公里不到。他最关心的是:花最少的钱能不能享受最新科技?430KM领先型就很适合他。别看是入门款,高速领航辅助和自动泊车都有,上手就能感受到“天神之眼C”系统的存在感。有次我试着帮他倒库,本以为要磨蹭半天,结果按键一摁,方向盘自己转起来,那感觉有点像第一次见扫地机器人一样——既好奇又担心它撞墙。不过几回下来,这套高阶智驾确实省力不少,对于经常出入地下停车场的新司机来说真算解放双手。
讲真,比起老款,新车型外观变化还是挺明显的。前脸多了一圈同色饰板,看起来更干净利落;尾灯换成中国结样式,在夜里尤其醒目。我有一次夜跑回来,从路口拐进小区,就看到停着三辆不同颜色的新元PLUS,一水儿都是乐动米和暮云灰两种配色。这低饱和度风格,不仅女生喜欢,我隔壁大叔也夸过“耐看”。
再说内饰升级。8.8英寸仪表盘终于替换掉原来的“小黑板”,显示清晰很多;怀挡设计让中控台空出来,多放点杂物正合适。而且后排座椅下面藏着两个储物盒,说大不大,但丢双运动鞋、小孩玩具什么的完全没压力。有娃家庭或者养猫狗的人应该会觉得贴心吧?之前我朋友家的金毛每次上车,总爱叼走副驾驶脚垫,现在直接把零食藏到储物盒里,它也拿不到了。
舒适性配置也是新亮点之一。我个人特别关注无线快充功能,因为手机总忘插线缆。一位老同学刚买430KM超越型,她每天早晨挤地铁怕迟到,经常临出门才发现手机只剩10%电量,到公司路上一边开一边充,再也不用担心导航半路罢工。而她男朋友夏天怕热,对座椅通风赞不绝口,说连穿衬衣都不会黏背。如果预算宽裕一点,加7000块选超越型还是值当。
动力部分没太多悬念,两种续航版本各有侧重。我认识一个做销售的小李,经常要跑郊区送货,他就锁定510KM领先型,多花3000块换60.48kWh的大电池,用起来更安心。他还特意提过一点:这套热泵空调冬季表现不错,有时候气温骤降,也没遇到续航暴跌的问题。这细节只有真正日常用过纯电SUV的人才懂得计较,大厂底蕴果然扎实些。
到了510KM超越型,就是长途党或者偶尔自驾游家庭比较理想的一档。不光轮毂变成18英寸,更显精神,而且带上全景天窗、电动尾门这些提升幸福感的小装备,每逢假期带孩子去郊野公园露营,不用满头汗掏钥匙抠后备箱,也不用担心装载空间捉襟见肘。同事阿姨家去年春节返乡,全程高速+国道,中途找服务区休息顺便补能,她说最大的收获就是智能领航减轻疲劳,人还能分神照顾一下后排孩子喝水吃东西,这才是真正让生活便利起来的技术进步。
顶配卓越型则像专为极致用户准备。如果你习惯随时喝冰饮料或需要保温奶瓶,那冷暖一体冰箱简直神器——35℃~50℃保温加热/ -6℃~6℃冷冻切换自如,而且断电影响时间短,很适合长途或特殊需求人群。另外HUD抬头显示,把限速提醒、导航指引等信息投射前挡风玻璃,我亲测之后觉得开高速视线更集中,再不用频繁低头瞄仪表,有效减少分神风险。但价格来到14万多,如果预算有限可以权衡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这些功能,否则中配其实已足够应付绝大多数日常场景。
聊完配置,其实还有几个容易被忽略但影响体验的小细节。例如整车OTA升级免费终身,让软件持续焕新变得顺理成章;首任非营运车辆三电终身质保,对二手残值稳定性也是隐形保障。不少老司机愿意选品牌,就是图个售后省事、省钱、不折腾。有位老友本打算年底置换旧燃油SUV,被2.4万元置换补贴吸引提前行动,现在每个月油费直接归零,用剩下的钱请老婆去健身房报课,两口子都乐呵得很。还有金融政策支持,比如0首付/0息/0月供组合方案,让刚毕业工作两年的年轻人也敢尝试第一辆新能源SUV,无需攒几年钱等机会溜走。
如果让我从五个版本里面挑推荐,小陈这种偏向经济务实,又追求主流科技体验的人,可以考虑430KM领先型或者510KM超越型,一个注重价格,一个兼顾续航与舒适,两者都是实际生活中的“黄金搭档”。毕竟现在大家买纯电动车不仅仅为了炫酷,更重要的是谁能让日子变简单、省力、有安全感。从朋友圈反馈来看,这两款车型交付后的满意度普遍较高,很少有人吐槽踩坑,大部分问题反而集中在怎么预约免费OTA升级之类的小操作流程,可见整体品质已经获得认可。
写完这些,又想起那晚陪小陈一起刷APP查库存,他纠结半小时到底要不要咬牙冲顶配。当时我们对着屏幕琢磨良久,到最后还是决定听取老婆意见:“先把家里的实际需求列出来,要啥一步到位,要啥慢慢来。”毕竟汽车不是单纯的数据堆砌,而是跟你柴米油盐、喜怒哀乐绑定数年的伙伴。所以无论你是哪一种类型,只要认准自己的生活方式,总能找到那个最舒服的位置坐下来,然后安安心心地享受下一段旅程即可。如果哪一天我自己考虑增购新能源,也许还会拉上熟悉几个型号一起研究,然后约顿火锅庆祝新的开始——毕竟对于90后来讲,好东西值得分享,但最终选择永远只属于那个正在认真生活的人本身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