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日系车那可是国内车市的红人,结实耐用还省油,简直是寻常百姓家的不二之选。
可这几年,画风突变。
曾经风头无两的日产,冷不丁爆出一年血亏337亿,挥刀砍掉2万个饭碗,股价也一路俯冲,让人不胜唏嘘。
这究竟是闹哪样?
要捋顺这事儿,得先说说新能源汽车这股泥石流。
特斯拉一骑绝尘,比亚迪紧随其上,各路造车新势力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下子,电车成了座上宾,燃油车瞬间就有点“廉颇老矣”的意味了。
你可能会说,电车省钱又环保,谁不喜欢?
这话不假。
但要命的是,车这玩意儿,不光是个代步工具,它还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习惯。
多少老司机开惯了油车,一时半会儿还真不待见电车的驾驶感。
更别提,充电桩的铺设密度,电池的续航能力,这些都是硬邦邦的现实问题。
不过,日产的窘境,怕不单单是新能源这记重拳那么简单。
回想当年,日产靠着引进技术,拓荒海外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可这些年,好像有点啃老的意思,在技术革新上显得有些滞怠。
当其他车企都在铆足了劲儿搞研发,推陈出新的时候,日产似乎还在原地踱步。
这就好比龟兔赛跑,兔子腿脚利索,但要是在半道上呼呼大睡,乌龟照样能后来居上。
日产的困局,某种程度上也是传统车企的通病。
他们太过于恋栈过去的成功经验,对于市场的风吹草动反应慢半拍。
当然,日产也不是坐以待毙。
新来的掌舵人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搞改革,又是裁员,又是关停工厂,试图力挽狂澜。
但这种“刮骨疗毒”的法子,真能药到病除吗?
裁员固然能压降成本,但同时也可能挫伤员工锐气,扼杀创新动力。
而且,日产在华市场的表现,更是让人捏一把汗。
销量断崖式下跌,价格跳水,股价崩盘,这简直就是“三重打击”。
要知道,中国市场可是全球最大的销金窟,丢了这块肥肉,对于日产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有人说,这是日产自食其果,谁让他们不把中国市场当回事,不摸清中国消费者的脾性?
这话听着扎耳朵,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与普遍认知相悖,真实情况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诉求已经今非昔比。
他们不光看重性价比,更在意个性化,智能化,以及品牌调性。
要是日产还抱着老黄历不放,恐怕很难在华市场觅得立锥之地。
当然,日产的困厄,也给我们提了个醒。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任何企业都不能倚老卖老,固步自封。
唯有不断求新求变,顺应市场潮涌,才能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是,眼下日产的突围之路,注定荆棘丛生。
如何在新能源的滚滚洪流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如何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都是摆在日产面前的考题。
毕竟,一个时代的谢幕,往往伴随着锥心之痛。
只是,但愿日产能闯过这道坎,重拾往日的荣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