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新能源车的朋友们来说,心里可能都装着一个小小的电量表,那数字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
特别是计划出个远门的时候,续航焦虑就像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总让人在出发前反复规划,生怕在半路上动弹不得,成了别人朋友圈里的风景。
于是,很多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听起来非常高科技的名词上——固态电池。
大家都在盼着,等这个“神兵利器”一问世,就能彻底把续航焦虑送进历史的垃圾堆。
可就在前不久,电池行业的领头羊宁德时代却公开表示,真正的全固态电池要实现量产,离我们还很远。
这话一出,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我们的希望要落空了?
这漫长的等待,真的熬得下去吗?
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从遥远的未来拉回到当下,就会发现,在我们焦急等待那个“终极解决方案”的时候,一场围绕着提升续航的变革,早已经轰轰烈烈地在我们身边展开了,而且效果还相当显著。
咱们先得弄明白,为什么大家对固态电池的执念这么深。
简单来说,我们现在车上用的锂电池,不管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它们内部都充满了液态的电解液,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负责在电池正负极之间运送能量。
这种设计用了这么多年,技术非常成熟,但也快摸到天花板了。
一方面,这个液态的“血液”本身占地方,还限制了电池能塞进多少电,能量密度想再往上提,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它天生怕热、怕磕碰,一旦电池受到严重撞击或者过热,就有可能引发燃烧,安全性始终是大家心里的一根刺。
固态电池的思路,就是把这个液态的“血液”换成固态的。
你想象一下,把一瓶水冻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冰块,它就变得稳定多了。
固态电池就是这个道理,它用固态的电解质替代了液体,带来的好处是革命性的。
首先是安全,没有了可燃的液体,电池本身就变得像一块“砖头”,任你怎么穿刺、挤压,它都不会轻易着火。
其次是能量密度,换上固态电解质后,就可以搭配能量更高的正负极材料,理论上能让电池的能量密度翻一倍还多,达到每公斤400到500瓦时,到时候续航一千公里可能就是个起步价。
安全又长寿,听着确实像完美的解决方案。
但问题是,实验室里的成功和工厂里大规模生产是两码事。
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目前高得惊人,生产工艺也极其复杂,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
所以宁德时代说它还远,是句大实话。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束手无策地干等。
事实上,中国的工程师们最擅长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把技术潜力挖掘到极致。
在我们等待固态电池的时候,他们已经打出了一套精彩的“组合拳”,实实在在地把续航里程提了上来。
第一招,是在电池包内部搞“空间魔术”。
既然电池本身的化学配方暂时没法大改,那就在物理结构上动脑筋。
这方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CTP(无模组电池包)技术就是最好的例子。
以前的电池包,是先把单个的电芯组成一个个小模组,再把这些模组放进电池包里,中间有很多外壳、支架、线束,浪费了不少宝贵的空间。
现在,刀片电池和CTP技术直接取消了模组这个中间环节,把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里。
这就好比你家装修,把好几间小屋子的墙都打通,变成一个大开间,空间利用率一下子就上去了。
同样大小的电池包,能塞进去的电芯更多,电量自然就高了。
比如宁德时代最新的“麒麟电池”,更是把给电池降温的水冷板都巧妙地塞进了电芯的缝隙里,进一步压榨空间,这才有了像极氪001那样,官方宣称续航超过一千公里的量产车出现。
你看,根本没用上传说中的固态电池,光是给电池包做个“精装修”,续航的提升就立竿见影。
第二招,是给汽车来一场彻底的“瘦身运动”。
这个道理很简单,人越轻跑得越快也越省力,汽车也一样。
车身重量每减轻10%,续航里程就能提升5%到8%。
所以现在的车企都在想方设法地给车减重。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换材料,以前车身都是钢的,现在大量使用更轻的铝合金,甚至在一些关键部位用上又轻又结实的碳纤维。
除此之外,工艺上的创新也功不可没。
比如现在很火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就是用一个超大型的压铸机,把原来需要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起来的复杂车身后底板,一次性压铸成型。
零件数量少了,焊点没了,重量自然就下来了,车身刚性反而还更强了。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地方下的功夫,最终都转化成了我们仪表盘上那个更耐用的续航数字。
第三招,是把每一份电能都用到极致的“抠门”艺术。
除了想办法让电池装更多电,怎么让车跑起来更省电,也是一门大学问。
这其中,动能回收系统变得越来越聪明。
以前的动能回收,要么一松油门车子就有很强的拖拽感,坐着不舒服,要么回收效率不高。
现在的系统,能结合导航地图和雷达,预测你前面的路况。
比如它知道你马上要下坡或者前面有红灯了,就会自动加大回收力度,帮你多充点电;如果你在高速上匀速巡航,它就减弱回收,让你滑行得更远,整个过程平顺得几乎感觉不到。
还有一个大功臣是热泵空调。
冬天开暖风是电动车的“电老虎”,传统的PTC加热方式就像个大功率的电吹风,非常耗电。
而热泵空调则像一个高效的“能量搬运工”,它能把车外空气中微弱的热量“搬运”到车内来,耗电量只有PTC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就让冬天开暖风不再是一件让人心疼的事情,续航的折扣率大大降低。
当然,技术在进步,我们自己的驾驶习惯也同样重要。
平稳驾驶,避免急加速和急刹车,就像长跑一样,保持匀速最省力。
车上的杂物及时清理,特别是后备箱别常年当仓库用,给车减负就是给自己增加续航。
定期检查胎压,亏气的轮胎会让行驶阻力变大,更费电。
平时充电尽量用慢充,充到80%或90%就足够日常使用,不仅对电池寿命好,长期来看电池的健康状态也能保证更稳定的续航表现。
当这些技术上的进步,加上我们良好的用车习惯,再配合上越来越密集的充电网络和越来越快的充电速度,你会发现,所谓的续航焦虑,其实正在被一点一点地化解。
固态电池是未来的美好愿景,我们当然期待它早日到来。
但在它到来之前,我们已经拥有了足够多的好技术、好产品,让开着电动车远行,从一件需要鼓足勇气的事,变成了一件轻松平常的享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