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车10月15号被撞的,拉到4S店修。一开始他们说,三四天就能搞定。你知道吧,出个事故,心情都差点乱了,车修好能早一点出得了门,总是盼着早点完事。
当天我问服务顾问:大概几天能修好?他说:三四天,没问题。我心里一松,想着赶紧回家改天还约了朋友聚会呢。结果,没想到就开始耽搁。
刚开始,他们说是保险员放假,误了几天。我还特意问了:是不是保险理赔还在审批?他说:嗯,是的,保险员休假,确实耽误。我心里有点虚,有点不爽,但也只能等。
接下来,又说十月一放假,工厂排队的车太多,得等。那个时候我还翻了翻相册,看到车子那天被撞的瞬间,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十月一期间,出行谁都不愿意耽误,偏偏我这个倒霉蛋被车撞了,还得等修。
又过了几天,又说缺件,得寄厂外采购。那天打电话兼问:这缺件大概多久?他们说:两天内就到。我觉得就差不多,盼着快点修完了。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什么缺件可能会拖得更长,不然为何会缺?可能供应链真是个硬仗。毕竟,我问过同行,同样价位的车差不多都修个七到十天,少数十天起步。
修车的过程里,最让我觉得最没意思的,就是这等待不确定。每天打电话,似乎都在跟空气沟通:快了吗?马上好了。但是马上这个词,好像对于修车厂是一百种解释的通用词,就跟马上到一样,没准是两小时后,也可能是一周之后。
我刚才翻过笔记,记录了每天的打电话时间,发现自己也像机器一样,追着这块裂痕不停地问。这个过程让我想起,车修就像做火锅,料都备齐了,锅一开,可能一锅就熟,也可能得加汤又加料,还得看那缺的调料包——缺件。
前几天,厂方又说快好了。打电话问:这次真不拖了吗?他们嘻嘻哈哈:快的很,后天差不多。听得我又是希望又怕,一边期待一边质疑:究竟还会不会变数?我就琢磨,这个后天到底能不能成为终点线?
我心里还是对这整件事挺郁闷的。说实话,我都觉得如果这次再拖,再等下去,搞不好我就要考虑换车。否则,浪费时间的成本你懂得——百公里修车成本如果按照油钱和时间算,一天大概得多花个三五百吧,算上油费和劳务费,真是没少花。
我还观察了身边的人,刚拿到的维修单上,除了基本手续,没特别复杂。似乎4S店的流程也就是一套流水线:检测、拆装、修理、检测、交车。可偏偏就像流水线出的问题,起码会出现缺件排队等待。
其实我一直怀疑他们是不是也嫌麻烦,毕竟每天那么多车堆在那。从售后工人那句多亏不是大事故,要不修个四五天就算快的了,我就更觉得这是运气问题。我问:那大事故是不是会更长?他笑了:’不,哪怕是大事故,也得搭个顺畅的流程。’
我还去店里转了会,结果发现,签到窗口旁边的那台破旧的显示屏,就一直闪着待处理订单。说实话,也没多想,这跟排队买咖啡差不多,一个规律就行。
要说那天我跟修理工也聊了,他说:平时这个月修车量比去年多了30%,主要都是交通意外多了。他还补充一句:你这次修里,有很多是车被追尾引起的。其实也没多想,毕竟环境变了,交通变得更乱。
讲到底,我觉得司机这个身份,本身就带团队,而且路上遇到突发情况,接受得了拖延,但当这种拖延变成无限期,就令人烦得很。尤其我都快忘了这车还在修,心里一股莫名的失落。
就这样,修车的事越拖越长,心里那点耐心也快用完了。而且我想问:人说修车修出信任感,好像得一两次试错吧?这次修不了,我真不知道下一次还能指望出什么变数。
你们有没有经历过同样的事?就是觉得,修个车怎么变得比搞个项目还难?是不是因为背后那堆供应链、工厂都像个迷宫,走到头也找不到出口?我猜,估计也不是所有车厂都一样,可能我这次遇到的特别倒霉。
不用说,我都开始觉得,修车其实像咱们生活中的事一样:永远是不确定,可能你以为走到头了,结果还会有转弯。这次的事情让我更相信,那些马上好了的话多是善意谎言。
车子什么时候能修完,我还真没把握。对,就是那种还得看人家心情感觉。
不过有一点我是真想知道的:你们觉得,修车的流程里,什么最容易拖?是真件、是程序,还是那等待的心情?这问题,留给你们猜猜,你们怎么觉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