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爆发式增长的时代,燃油车还有没有发展前景,用户还会不会为燃油车买单?带着这个疑问,作为吉利曾经在博越与星越L之间犹豫不定的中国星老车主,我走进了昨天于杭州举行的第四代博越L上市发布会。
纵观整场发布会,吉利新一代博越L以智能、设计以及动力等维度的进阶,意欲向市场传达“油电同智”和“技术普惠”标签。而下面,《一品汽车》也将从行业解析、品牌布局以及产品解析三大维度,解读吉利是否真的以第四代博越L重塑10万级SUV价值标杆。
燃油车智能化破局,吉利引领“油电同智”新范式
放眼当下,新能源浪潮下的燃油车生存逻辑正在重构。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0%,但燃油车市场仍占据半壁江山,2025年预计销量约1500万辆。然而,传统燃油车长期被贴上“技术滞后”标签,用户对智能化、舒适性、经济性的需求倒逼行业变革。
据乘联会统计,2025年一季度10万-15万元燃油SUV市场份额占比达32%,仍是家庭用户购车主力区间。同时,根据用户调研显示,燃油车消费者对智能座舱、L2级辅助驾驶的需求同比提升45%,但现有产品中仅20%满足这一标准。在此背景之下,吉利第四代博越L的上市,以“燃油车智能天花板”的姿态,直击行业痛点,智能化不再是新能源专属,燃油车同样可以凭借技术革新实现价值跃迁。
由此可见,吉利以博越L为支点,提出“油电同智”理念,本质是打破技术路径的二元对立,通过电子电气架构、AI算法、智能交互的全面革新,将燃油车从“机械代步工具”升级为“智慧出行伙伴”。这一策略不仅回应了用户需求,更重新定义了燃油车的竞争维度,智能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一品汽车》看来,当电车在续航与补能焦虑中挣扎时,燃油车正以智能化反攻,吉利用博越L证明,技术无边界,进化无禁区。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电子电气架构成燃油车智能化核心战场。传统燃油车受限于分布式ECU架构,智能化升级举步维艰。第四代博越L搭载的GEEA3.0电子电气架构,将14个域控制器整合为2个中央计算单元,数据传输速率达10Gbps,支持5分钟全域FOTA升级。这一架构革新,标志着燃油车首次具备与电车同级的“神经网络”,为持续智能化迭代奠定基础。
横向对比传统燃油车OTA升级周期平均12个月,而博越L可缩短至3个月。其GEEA3.0的千兆以太网带宽,较上一代提升10倍,实现毫秒级驾驶响应,站在老车主的角度,为新用户感到庆幸的同时,此刻我的心情着实有点羡慕和嫉妒。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架构决定上限,算力定义体验。GEEA3.0让燃油车从铁板一块进化为可生长的智慧体。电子电气架构的升级,让燃油车从“功能固化”转向“生态开放”。博越L的GEEA3.0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其通过软硬件解耦,吉利构建了“硬件预埋+软件订阅”的长期价值链条,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体验升级的可能。
吉利的技术沉淀与全球化野望
放眼当下,中国家庭用户对SUV的需求呈现“全能化”特征,既要大空间、低油耗,又追求智能交互与安全性能。第四代博越L以50+项全系标配、24项同级独有配置,将高阶功能下沉至10万级市场,实现“油电同权”下的体验平权。
这款新车全系标配FlymeAuto智能座舱、四音区语音交互、25.6英寸AR-HUD。而 L2级辅助驾驶、360°全景影像覆盖中高配车型,主动安全功能新增率达30%。对此,《一品汽车》认为,吉利精准捕捉家庭用户“既要又要”的矛盾心理,以“入门即高配”策略打破价格与体验的线性关系。博越L的配置清单,实则是以用户需求算法的具象化,其通过规模化研发摊薄成本,让智能化成为普惠选项。当竞品还在挤牙膏式升级时,博越L已用全家桶配置重新书写性价比公式,不是更便宜,而是更超值。
事实上,自2016年首代博越上市我便对这款产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一步步见证吉利以“迭代速度×技术深度”双轮驱动,9年完成4代产品进化,全球销量突破200万辆,成为“中国SUV全球化第一车”。
而当下,第四代博越L基于CMA架构打造,车身扭转刚度达32000N·m/deg,媲美豪华品牌;AI数字底盘实现悬架阻尼10ms级动态调整,麋鹿测试成绩79km/h,刷新同级纪录。
在《一品汽车》看来,CMA架构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吉利全球化战略的“通行证”。博越L的机械素质与智能化融合,印证了“平台化造车”从成本导向转向体验导向的深层逻辑,通过模块化兼容多元技术路线,为燃油车注入持久生命力。CMA架构是吉利的技术母体,博越L则是其智慧长子,承载过往荣耀,开启未来征途。
当下,博越系列热销全球60余国,在俄罗斯、东南亚等市场市占率超15%,并实现“产品、技术、管理”三位一体出口模式。第四代博越L搭载的FlymeAuto系统、龍鹰一号芯片,标志着中国车企首次在燃油车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生态链。
博越L的全球化不仅是市场扩张,更是技术话语权的争夺。通过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电子架构,吉利正在将“中国标准”植入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打破欧美巨头在燃油车时代的专利壁垒。
而面对行业激进的电动化转型,吉利选择“油电协同”路径新能源品牌极氪、银河主攻高端市场,中国星的星越L和博越L则坚守燃油车基盘,通过智能化改造激活存量市场。这种“双线作战”策略,既规避了单一技术路径风险,又最大化释放品牌势能。
要知道,2025年吉利燃油车销量占比仍达55%,利润贡献率超60%。博越L研发投入超20亿元,试验车达317台,完成-40℃至85℃极端环境测试。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吉利的战略智慧在于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每个篮子都装满创新。博越L的智能化突破,既是对燃油车价值的捍卫,亦为电动化转型争取时间窗口。 换而言之,当同行在油电切换中顾此失彼时,吉利用博越L证明:真正的领先者,能同时在两条赛道领跑。
第四代博越L的五大越级实力
在产品层面,第四代博越L以“山河气韵”设计语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其环抱式座舱以“栖岸望潮”为主题。总体而言,这款车不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堆砌”,而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工业美学语言,满足Z世代对“国潮”的深层期待,既要文化认同,又要科技质感。
智能层面,新车搭载的FlymeAuto,配备7nm龍鹰一号芯片,AI算力16TOPS,存储组合16G+128G,支持5年系统迭代。可实现四音区语音唤醒响应0.38秒,支持23种方言;25.6英寸AR-HUD集成红绿灯读秒、车道级导航。FlymeAuto的降维打击,让燃油车首次在智能体验上反超电车。这背后是吉利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智能化的核心不是硬件堆料,而是让技术隐形于体验。
动力方面,新车采用两种动力组合,1.5T(133kW/290N·m)与2.0T(160kW/325N·m)均匹配7DCT,百公里加速7.4秒,WLTC油耗7.2L。同时,AI数字底盘每秒扫描路面500次,悬架阻尼动态调整,滤振效率提升15%。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博越L的动力系统不再是冰冷的机械组合,而是具备“成长性”的智能伙伴。AI技术的引入,让燃油车首次实现“千人千面”的驾驶体验。从人适应车到车适应人,博越L的AI云动力,让每次驾驶都成为一场双向奔赴。
写在最后:
站在行业媒体从业者的角度,《一品汽车》认为,第四代博越L的上市,不仅是单一产品的升级,更是吉利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回应。于行业,它证明燃油车仍可凭借智能化重获竞争力;于品牌,它彰显吉利“技术立企”的长期主义;于用户,它以10万级价格提供30万级体验,重塑价值标杆。
而站在老车主的角度,我认为,当电车在颠覆传统时,博越L正在重新发明传统,这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向更广阔未来的共同跃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