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汽车质量排行倒数第一,“米粉”居然不干了

小米SU7汽车质量排行倒数第一,“米粉”居然不干了-有驾
汽车质量排行

小米SU7在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榜单中排名垫底的消息引发轩然大波,尤其是“米粉”群体的强烈反应,反映出消费者对品牌信任和产品质量的高度敏感。这一争议背后,既有行业评估标准的争议,也暴露出新势力车企在质量管理和口碑建设上的挑战。

争议的核心:榜单差异与“非质量问题”

榜单差异

中国汽车质量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榜单显示,小米SU7以239分排名垫底,远低于平均值(183分),甚至落后于传统品牌车型。该榜单依据《汽车产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指南》等标准,综合考量投诉数量、缺陷风险、可靠性等维度。

车质网(第三方平台)的榜单则显示,小米SU7以万分之1.7的故障率排名第二,仅次于五菱缤果PLUS。其评分更关注故障的严重性而非投诉数量。

“非质量问题”投诉的争议

有车主因“后电机故障”修好后要求赔偿折旧费;

有用户因账号控制权纠纷投诉;

个别案例甚至涉及“喇叭破音”“轮毂腐蚀”等轻微问题。

部分米粉指出,中国汽车质量网的投诉案例中包含“误把油门当刹车索赔”“提车晚要求赔偿”等与产品质量无关的内容。例如:

网友计算后发现,若剔除非质量问题,小米SU7的投诉率仅为万分之0.2,远低于榜单显示的“垫底”水平。

样本量与数据权威性

中国汽车质量网一季度仅收到6500条投诉,而车质网的月均投诉量更高,米粉质疑其数据覆盖不足,难以反映真实情况。

行业专家指出,目前新能源汽车质量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平台侧重点不同(如投诉数量 vs. 故障严重性),导致结果差异显著。

“米粉”的愤怒:信任危机与品牌反噬

“打脸式”争议

小米SU7上市初期凭借高性价比、智能化设计和雷军的营销攻势迅速走红,但质量榜单的“垫底”与其市场表现形成强烈反差,引发米粉的“信任崩塌”。部分用户表示:“米粉被辜负了!”

小米SU7 Ultra近期陷入“锁马力”“挖孔机盖”争议后,质量榜单的负面评价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社交媒体的“攻防战”

小米粉丝纷纷涌入中国汽车质量网评论区质疑榜单真实性,甚至用“数据造假”“黑公关”等言论反击;

部分车主则在社交平台分享正面体验(如续航扎实、智能驾驶流畅),试图用“口碑”抵消榜单影响。

品牌信任的“破窗效应”

小米此前在手机、家电领域积累的“高性价比”口碑,正在被汽车领域的质量争议稀释。米粉的愤怒不仅源于榜单本身,更担忧“小米造车只是互联网思维的延伸”,缺乏传统车企的工程积淀。

小米的沉默与行业启示

官方未回应的“装死”策略

截至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就质量榜单争议作出正式回应,仅在SU7 Ultra的“锁马力”问题上致歉并承诺修复。这种沉默被部分用户解读为“回避问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

新势力的普遍困境

供应链管理不足:新势力依赖代工或自建工厂,但品控经验有限;

用户期望过高:消费者对“互联网造车”寄予厚望,但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落差;

售后体系不完善:新能源车的软件迭代、三电系统维护等需长期投入。

小米并非个例,理想、零跑等新势力也曾因质量榜单或用户投诉陷入舆论风波。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包括:

未来的破局之道

透明化沟通:小米需主动公布质量改进计划,并针对榜单争议进行数据澄清(如说明投诉分类标准);

强化品控与售后:通过OTA修复软件问题、优化供应链合作,同时建立更高效的用户反馈机制;

多维度口碑建设:鼓励真实用户分享用车体验,同时参与第三方评测(如中汽中心测试),提升客观评价权重。

结语

小米SU7的质量争议,本质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扩张与质量管理体系滞后之间的矛盾。对于小米而言,能否以“技术+用户思维”破解信任危机,将成为其从“互联网品牌”向“硬核车企”转型的关键。而对消费者而言,单一榜单的参考价值有限,结合多方数据与真实口碑,才是理性购车的明智选择。

更多汽车资讯访问:
http://zrjw.cn/

http://zrjw.cn/mhbbt
http://zrjw.cn/c4gt8
http://zrjw.cn/8pp58
http://zrjw.cn/5nzpp
http://zrjw.cn/7v09u
http://zrjw.cn/u9uyd
http://zrjw.cn/zzvx8
http://zrjw.cn/o69c0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