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汽车产业正处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变革期,当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进入关键阶段,2025年10月30日,长春一汽 大众基地的一声下线鸣响,为这场产业转型写下了极具分量的注脚——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诞生,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40余年历程的浓缩,是中德产业协同的典范,更是全球汽车格局中“中国力量”的又一次显性表达。
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累加,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以开放谋发展、以合作促升级的“活样本”。回溯1991年中德双方携手之初,合资模式尚属探索阶段,而如今,一汽-大众已从“技术引进者”成长为“全球协同创新者”,这一转变背后,正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在产业端的深度落地。
3000万辆的达成,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宣告。在汽车产业“油电转换”“智驾突围”的关键窗口期,一汽-大众发布的“两高一新”总体目标与“五大领先”具体目标,不仅勾勒出企业自身的转型蓝图,更为中国合资车企乃至整个行业提供了 “从规模到价值” 的转型参考。
从车型规划来看,“油电混共进全智”战略直指行业核心矛盾——如何平衡传统优势与新能源转型。未来五年近30款全新商品、超20款新能源车型的布局,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对用户多元化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电动化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协同共进”的行业认知升级。这种布局既保留了一汽-大众在燃油车领域的供应链优势与用户基础,又以高强度的新能源投入抢占赛道,为行业提供了“平稳过渡、高效转型”的可行路径。
技术创新层面,“两国九地研发布局”与“年均近百亿研发投入”的组合拳,打破了合资车企“技术跟随”的传统印象。聚焦智驾、软件等智能电动核心赛道,意味着一汽-大众正从“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跨越——这恰恰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的关键一跃。当不少企业仍在为智驾算法、软件架构“卡脖子”问题焦虑时,一汽-大众凭借中德双方的技术协同与本土化研发能力,正构建起“全球技术+中国场景”的创新壁垒,这种模式或将成为行业突破技术瓶颈的重要借鉴。
更具行业突破性的,是其“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出海策略。不同于传统出口“以价换量”的路径,一汽-大众的三品牌协同出海,瞄准的是 “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出海新形象”。这背后,是中国汽车产业从“产品输出”到“技术输出”“品牌输出” 的升级——当捷达品牌探索本土化运营、奥迪品牌深耕高端市场、大众品牌夯实主流赛道,这种分层出海策略不仅能规避单一品牌出海的风险,更能推动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建立“多层次、高价值”的品牌认知,为行业出海提供“集团军作战”的新范式。
在3000万辆的里程碑时刻,一汽-大众发布的“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看似是理念升级,实则是对行业发展底层逻辑的重构。“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的经营哲学,“造价值经典汽车,创智慧出行生态,促人车社会和谐”的全新使命,标志着企业已从“单一的汽车制造商”转向“智慧出行生态构建者”——这正是中国汽车产业从“硬件竞争”转向“生态竞争”的缩影。
这种生态思维,既体现在对用户的敬畏上,也体现在对产业的担当上。仪式现场,30位客户代表获颁“3000万辆客户勋章”,100台新车免费使用权与置换大礼的送出,并非简单的营销活动,而是“用户导向”理念的具象化——在存量竞争时代,谁能留住用户信任,谁就能占据行业主动权。一汽-大众 3000万辆的背后,是3000万份用户信任的累积,这种“与用户共生”的逻辑,或将成为行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申,也让一汽-大众的使命超越了企业本身。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启的历史节点,中国汽车产业需要更多“一汽-大众式”的标杆——既扎根中国市场,又具备全球视野;既传承合资优势,又引领自主创新;既推动自身转型,又带动产业升级。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所言,“开放合作是产业进步的必由之路”,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正是这条道路上最坚实的里程碑。
当一汽-大众的第3000万辆整车驶下生产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辉煌,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开放发展的韧性与潜力。从1991年到2025年,从第一辆捷达到第3000万辆奥迪A5L,一汽-大众的成长史,就是中国汽车产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缩影。
面向未来,3000万辆不是终点,而是中国汽车产业以更高水平开放拥抱全球、以更高质量发展铸就强国梦的新起点。当一汽-大众向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冲刺时,其探索的每一步——无论是电动化转型、智能化突破,还是全球化布局、生态化构建——都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照亮前路,为全球汽车产业贡献“中国方案”。
在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变革浪潮中,一汽-大众的 3000 万辆,既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宣言: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开放之姿、创新之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全新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