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车企亏损60亿赌未来成败

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个数据挺扎眼的——2023年上半年,某新势力车企的财报出来了,亏损数高达60亿元。这还不算吓人,重点是它平均一辆车的毛利只有6000块,但每卖一辆亏掉的“净利润”却是5万块。直白点说,就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你没看错,这是一种反常逻辑,但它真实发生在了当下这个竞争白热化的汽车市场里。

60亿亏损,这个数字本身吓人,但更吓人的是它背后的故事。我们先不急着给这家公司定“生死”,先慢慢拆开来看。

新势力车企亏损60亿赌未来成败-有驾

先说它的销量。不算太差,半年卖了12万多辆,算在“新势力”里已经是头部玩家,甚至快赶上几家传统车企的年销量水平了。但问题来了,这12万多辆车的总营收大概是200亿,算下来平均每辆车16万出头。这个价位,基本就是中端车型的市场区间,和吉利、比亚迪的主力车型价格差不多。但人家吉利、比亚迪的毛利率都在15%-20%之间,这家新势力呢?不到5%。这就奇怪了,明明车价也不算低,怎么就赚得这么少呢?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成本结构。现在很多新势力车企的成本里,研发占比是极高的。比如这家公司,2023年上半年光研发投入就花了30亿,占了总营收的15%。要知道,传统车企的研发投入一般在营收的5%-10%之间,像丰田、大众这种巨头,也不过是8%-10%。新势力这30亿的研发,直接把毛利“吃掉”了一大块。

再看另一个“隐形杀手”——销售费用。这家公司上半年花了27亿的销售费用,换算下来每卖一辆车光获客成本就超过2万。这是什么概念?比亚迪的获客成本平均不到5000,传统车企更低,很多甚至是几千块解决问题。这27亿,绝大部分是砸在了营销、渠道还有新用户补贴上。换句话说,它卖出去的每一辆车,其实都在“赔钱宣传”。

这样一拆,问题的轮廓就清晰了。亏损的底层逻辑是:一边在高投入研发“建未来”,一边在高成本营销“抢市场”。研发和营销这两条线,几乎把所有的利润空间都压缩光了,甚至还倒贴了一部分,这才有了“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局面。

但你可能会问,这种逻辑是不是“死路一条”?也不一定。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个行业普遍现象——新势力车企的“战略性亏损”。简单来说就是,亏损本身是为了在未来某个时间点换来更大的市场和利润。虽然听起来有点理想化,但它的核心逻辑是:通过研发先抢技术、通过营销先占用户心智、通过规模化再降成本。

新势力车企亏损60亿赌未来成败-有驾

拿研发来说,今天的高投入是为了明天能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站稳脚跟。比如自动驾驶、高性能电池、整车OTA这些技术,都是未来的“护城河”,而这些技术研发的周期通常都在3-5年甚至更长。如果今天不砸钱,明天就根本没有跟传统车企和科技巨头竞争的资本。

再看营销,为什么补贴、获客成本这么高?因为用户正在被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需要时间和成本去积累。比亚迪的品牌积淀是20年,特斯拉用了10年,而这些新势力的“生存窗口”可能只有3-5年。这个时候不砸钱抢市场,等到窗口期关闭,就再也没机会了。

当然,行业里不是只有这一家在这么做。放眼整个新势力车企圈子,包括蔚来、小鹏、理想在内,几乎都在经历类似的“战略性亏损”。甚至特斯拉在起步阶段的亏损规模也不亚于现在这些新势力。唯一的区别是,特斯拉熬了10年终于熬到量产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开始盈利了。而国内这些新势力,能不能熬到那一天,还得看很多外部因素。

说回咱们拆过的这家公司,它目前的策略其实和整个行业的状态是一致的。高研发、高营销,低毛利、高亏损,这就是新势力车企的“现阶段常态”。但问题在于,这种常态能不能持续?如果未来2-3年,市场规模起来了,成本降下来了,研发成果开始转化为产品力和溢价能力,那今天的亏损就是值得的。反之,如果市场没有足够快地成长,或者竞争对手太强,那今天的亏损就是“无底洞”。

所以,这60亿亏损看着吓人,但它其实并不是“失控的烧钱”,而是一种有章法、有步骤的“赌局”。赌的是未来的技术、市场、用户和成本模型能不能闭环。这种赌法有风险,但在当前的汽车行业里,又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最后还是那句话,数据本身是冰冷的,关键得看它背后的逻辑。对这家公司,甚至整个新势力车企群体来说,今天的数字不是结果,而是过程。看得懂它的“赌局”,也就能看懂它未来的路在哪。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