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开车上路,变道是家常便饭的事儿。可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是操作不当,轻则让人按喇叭抗议,重则分分钟引发剐蹭事故。前两天我就亲眼见着,路口一辆白车突然不打灯往外掰方向,后头的大货车“嘎吱”一声急刹,差点把隔离带都撞歪了。司机摇下车窗骂骂咧咧,前车司机还一脸懵圈地问:“我就是想换个道,哪儿错了?”
其实变道这活儿讲究“看菜下饭”,得看路况分场合。驾校教的“一灯二镜三方向”口诀是基础,但真上了路,光背口诀可不够用。好比说前头有辆龟速车挡着路,您说这时候是该先打灯还是先瞅后视镜?不同情况得有不同的应对招数。
场景一:路宽车少悠着来
早高峰过了的高速路,车流稀稀拉拉,这时候想从中间道变到超车道去。老王师傅这会儿就不急着打转向灯,他先瞄了眼左右后视镜,确认后头百十来米都没车影子,这才“咔嗒”开左转向灯,手搭在方向盘上慢悠悠变过去。这种操作稳当得很,既不会让后车误以为你要急插队,又能给自己留足观察时间。
上个月在北京东五环就出过这么档子事。张女士开着新车准备下匝道,老远两公里外就开始打右转向灯。结果后头的大货车以为她要立马靠边,赶紧踩刹车减速。谁知张女士慢悠悠开了五百多米还没并线,搞的后车司机火冒三丈,最后一脚油门超车时还故意别了她一把。交警后来处理时说:“空旷路段提前太久打灯,反而容易误导其他司机。”
场景二:堵成停车场得主动
到了晚高峰的三环路上,车流跟蚂蚁搬家似的,这时候再按部就班可就麻烦喽。李师傅开网约车这些年总结出经验:遇到这种龟速挪动的车流,得先“啪”地打起转向灯,再慢慢往目标车道方向贴。车身刚斜出来三十公分,后头司机瞅见这架势,十有八九会松脚刹腾出个空当。去年广州交警公布的数据显示,早晚高峰近四成剐蹭事故都是因为变道犹犹豫豫造成的。
不过这招儿得讲究分寸。上个月在郑州高速口,两辆轿车就是因为强行并线顶了牛。白车司机光顾着打灯往右挤,没注意右后方有辆满载的冷链车。结果车头刚进去半个身位,冷链车刹车不及直接撞上来。事后定责时,白车司机因为变道妨碍直行车辆,全责没跑。交警调取行车记录仪时发现,司机虽然打了灯,但根本没给后车留够三秒反应时间,属于典型的“我打了灯你就得让”思维。
灵活应对才是真本事
开车这事儿最忌死脑筋。前两天听出租车王师傅讲他遇到的新鲜事儿:在杭州高架上碰见个自动驾驶测试车,人家变道前不光打灯,车屁股的显示屏还会闪“我要变道啦”的提示语。虽说咱普通车没这高科技配置,但道理是相通的——提前释放明确信号,让对方知道你的意图。
说到这儿想起去年上海那个经典案例。一辆奔驰在延安高架连续变道,虽然每次变道都打灯,但三秒钟内连跨三条车道。后车行车记录仪看得清清楚楚:第一下变道灯还没跳完,方向盘又往隔壁车道掰。结果刚挤进第三条车道,就被正常行驶的出租车怼了个正着。交警判定奔驰全责时特别指出:“转向灯不是变道许可证,关键要看是否影响其他车辆。”
这些细节要牢记
1. 打灯时机看车速:市区40码提前3秒打灯,高速上得提前5秒以上。要是发现后车跟得太紧,不妨轻点两下刹车提醒对方。
2. 观察不能光靠镜子:车身B柱位置有个盲区,老司机都会快速扭头扫一眼。现在不少新车都有盲区监测,这个功能关键时刻能救命。
3. 变道过程要果断:犹犹豫豫蛇形走位最危险。就像钓鱼提竿,看准时机就得稳准快地完成动作。去年深圳交警公布的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追尾事故都发生在变道中途减速的车辆身上。
说到底,变道就像跳交谊舞,既要自己踏准节奏,也得照顾舞伴的步调。下次握着方向盘准备换道时,不妨在心里默念这十二字真经:看场合、给信号、留余地、快准稳。安全驾驶这回事儿,从来都是细节决定成败。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