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汽车行业,又迎来一波小高潮。听说吉利第五代帝豪要在11月18号在杭州正式亮相。到时候,不光是外观好看,价位也很吸睛——官方限时价只要6.89万起。我得说,这价格挺有意思的——一辆新帝豪的入门可能比早期的1.0 小排量还便宜点。你要想想,老款2万多块能买到的还是微微有点用的车,如今价格直逼入门级微型车的水平。
我翻了下资料,得说这次配置还不错,4个配置版本,6种颜色。长的是4815毫米,轴距2755毫米,空间不错。造型是吉利家族的2.0新风格,整体感觉比老款年轻多了(其实我也觉得这样更讨喜,毕竟年轻人买车,喜欢看得见感受的设计)。
然后我还看了下搭载的硬核技术。新一代BMA Evo类似拼装乐高块的架构,能让不同车型畅快拼凑,这对未来车型的快速开发有帮助。还带了个Flyme Auto——就像手机那样的智能座舱,操作挺方便。我有点好奇,像这种车内的智能系统,能比拼得过20万的豪车?(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猜它更像是实用主义的体现——没必要追求极致,但够用就行。
动力那些,配置也不错。1.5L自然吸气搭8挡CVT,最大输出88千瓦,扭矩150牛米。说实话,开起来会不会有点伸展困难?我曾经试过同价位的两三辆车,感觉差别就在平顺性上。如果不是那几百块钱的差价,我大概不会特意挑那些内行才知道的细节。
再看1.5T那边,最大功率能到133千瓦,扭矩290牛米,百公里加速大概7.9秒。这个算是挺性能优先的,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追求动力感受的比例明显高一些。不过我猜,除了参数,在实际驾驶中,差别其实没那么大。毕竟,日常用车,不是体育场。
这次发布,大家都在猜价格会不会继续跳水。我自己也在思考,这价格背后逻辑究竟是啥。毕竟,吉利身在发展周期,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略对销量影响巨大。你们觉得,这次的价格是刚刚好还是想多了?
其实我也没想过这个问题太久。供应链这块,吉利应对的压力不小。原材料涨价,供应商更挑剔,生存成本上升,价格倒挂在前面,留给制造商的利润空间也被挤压得越收越紧。
不过我也打个比方。就像你做菜,原料变贵了,不能只盯着锅是不是涨了价,还得看厨艺是不是提升了。当你花相同的钱,拿到更高级的配置,难免会觉得值。
而且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同样价位,别的品牌新车,基本配置都差不多。比方说哈,这个价位,各家基本都搭载智能辅佐、自动泊车、天窗什么的。但同样配置,有的品牌车的内饰用料、座椅包裹度比吉利更好点——毕竟,局部竞争还挺激烈。
说到这,就是对比一下:吉利的价格战术是不是会持续?我觉得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毕竟,吉利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肯定会先捡漏,把价格降到一个可接受的区间。后来,争取通过配置升级和服务体系拉开差距。
不过你们想过没?这个降价空间,可能有限。要么厂家补贴——但补贴总有尽头;要么就是后续车型(比如帝豪Pro或者运动版)在价格上给点调整余地。这两年其实也看出来,厂家在价格策略上越来越慎重。
临场,我还算过一笔。假设成本中,材料+装配部分占到总成本的60%,原材料原料涨价10%,大概意味着整车成本增加1万块左右——这个是在不到10%的范围内。为了不让利润大幅缩水,价格提升空间不大。除非是为了突围或拉新,短时间内,这个价格还是有坚挺的底气。
但我奇怪的是,售后保值率又不像某些日系车稳。你估计要是买了这个新帝豪,三年后残值还能剩下多少?我不敢百分百确定,但估算可能只有30%到40%。这和同一价位的二手车比,压差挺大的。
(这段先不谈)但车子买回来,不只是价格这点事。你会不会觉得,买完之后,开上路时才发现,这车的悬挂调校,操控感,甚至座椅舒适度,比预期还差一点。毕竟,厂商对用料和调校的平衡,都是花了心思的。
一个小问题——你觉得,6.89万的入门级价格,是不是会让更多人觉得值得败一台?还是说,这实际上只是噱头一场?我自己在猜,可能大家都很关心真实使用感——而不是只看车价。
(这段留个问号,留一份悬念吧。)
好了,咱们也别太钻牛角尖。这次竞争,毕竟也是个大考。以后,谁能用技术和价格,赢得用户的心,才是真的王。但我本人还是好奇一件事——你会为了这车多花点时间琢磨配置,还是直接拿货就行?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