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数据,一眼扫过去,会让人觉得“这也太不正常了吧”。比如2023年某新势力车企的财报,净亏损直接飙到百亿级别,毛利率低得像在地板上爬,现金流也岌岌可危。市场热议,“这是在烧钱还是在烧命?”还有人断言:“这公司没戏了,再过几年,连名字都记不住。”这种情绪,怎么说呢,挺有道理的,又不完全对。
先别急着拍板。百亿亏损听起来很吓人,但亏损是怎么亏出来的?毛利率是怎么压到地板上的?账上的现金流到底还能撑多久?这些问题,拆开看,答案往往没那么直白。
我们先看亏损。百亿级别确实骇人,不过一个点得搞清楚——这是净亏损,不是经营亏损,也不是现金流亏损。净亏损里头掺了多少研发费用,多少市场推广费用,多少资本化后又摊销的成本,这些都得细掰掰。如果你再深挖,会发现其中一大块是研发费用。一个新势力车企,研发费用随便上个几十亿,甚至过百亿,是常事。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搞电动车、搞自动驾驶,研发费用能压下来才怪。这些钱,你说它是亏,也对;你说它是买未来,也没毛病。
再说毛利率低。低到个位数,这在造车行业确实算不上好看。可是电动车的毛利率本来就比传统燃油车低。电池是大头,成本压不下来。原材料价格一涨,立马就反映到毛利率上。再看新势力,第一代车型往往更低毛利,甚至干脆亏本卖。为什么?一是规模没起来,摊销不了成本。二是为了抢市场份额,定价得有竞争力。你再看传统车企走新能源那几年的毛利率,差不多也是这么惨。所以毛利率低,是行业普遍现象,不是单家车企的独特悲剧。
现金流呢?这里得拆得更细。账上现金流不多,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但问题是现金流少到什么程度,少到连研发都不能继续,员工工资发不出去,那是真危险。如果只是账期问题,比如应收账款回流慢,或者是把钱压在了扩产能、建工厂这些长期投资上,那倒未必算危机。毕竟电动车行业里,账期拉长也是常态,尤其是新势力,供应链的议价能力有限,现金回流慢得多。不少公司账面现金看着少,但实际运转没大问题。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传统车企、外资品牌是不是也碰到这些事?答案是,基本都碰到。传统车企向新能源转型也烧钱、也亏损,早几年毛利率压得比新势力还惨。外资品牌呢,早期进入中国市场时,也是靠烧钱抢市场。新势力的问题,在他们身上不是没发生过,只不过当时没那么多人关注。
那问题来了:这些车企是在乱撒钱,还是在抓机会?看着像是战略性亏损,还是根本没活路了?我觉得,得分情况说。
新势力车企的大笔研发投入,其实是必须的。电动车的竞争,不是传统燃油车那种“谁设计好看谁赢”。它拼的是技术,是续航,是智能化,是充电速度。这些东西,不砸钱搞研发,根本没办法赢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本土新势力要和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巨头抢地盘,技术和产品力是一票否决制。研发投入高,短期看着亏,长期未必是坏事。
至于市场推广费用,确实有些新势力砸得挺猛,尤其是早期。广告满天飞,活动铺到全国,甚至开直营店都比别人开得豪。但问题是,这不一定是乱花钱。电动车的消费者群体,对品牌的敏感度比传统燃油车更高。一个新品牌,必须先把自己打响了,才能有销量。你再看特斯拉早期在中国市场的动作,也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所以这类烧钱,怎么看都不像是乱来,更像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然后是亏损,这个点最容易被误会。有些亏,是为了抢时间。电动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迭代快,谁能在市场上跑得最快,谁就有机会抢到更大的蛋糕。反过来说,谁舍不得亏,谁可能跑得慢,最后被拖死。新势力车企的亏损,大多是战略性亏损。它不是为了赔光所有资金,而是为了快一步抢到资源,快一步站稳市场。
所以拆到这里,你会发现,那些“吓人”的数据,其实有不少是行业规律。不是某家公司太惨,而是造车行业的竞争规则就是这么残酷。毛利率低、亏损高、现金流紧张,很多新势力车企都一样。传统车企转型时,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当然,这不代表新势力车企就没风险。它们要紧盯的,是能不能撑过这段亏损期,能不能从市场里抢到足够的份额。如果烧钱烧到最后,市场份额还是没起来,那确实没活路了。但如果烧出来了份额、烧出来了品牌力,亏损反而是成功的代价。
所以,看着吓人的数据,拆下来其实有章法。问题不在于它亏了多少,而在于它未来怎么走。汽车行业就是这样,表面的数字,看着吓人,但背后逻辑,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