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乾崑销量破10万
11月10号,华为乾崑智能品牌正式宣布,他们10月份和合作品牌的销量第一次突破了10万辆,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高端车型。乍一看,这好像华为汽车业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安卓时刻”——就像当年谷歌靠开源系统把智能手机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一样,现在华为的乾崑智驾也终于迈过了月销10万辆的大关。
但仔细看看数据就会发现,这10万辆里面,有将近7万辆都是来自鸿蒙智行,而鸿蒙智行里又有6万多辆是问界M9和M7这两个系列卖出去的。至于乾崑对外合作的70多款车型,加起来也就卖了3万到4万辆左右。
所以说,华为现在还只是在搭建一个统一的生态,离那种像安卓那样“遍地开花”的局面还有点距离。目前来看,华为更像是在“问界旗舰店”里练手,先把高端市场这块儿打稳了,然后再慢慢往中端市场渗透,一步步来。
乾崑销量结构分析
咱们来聊聊这个10万辆的数据,用更口语化的方式说说:
乾崑合作品牌的10月份终端销量是101,216辆。其中,鸿蒙智行这边交付了68,216辆,占了差不多三分之二,也就是67.4%。在这里面,问界这个品牌就卖了大概58,000辆,占鸿蒙智行的85%,也占整个乾崑的57%。也就是说,问界一个人就撑起了大半边天。
剩下的阿维塔、岚图、传祺、深蓝、方程豹、猛士、奥迪这些“乾崑赋能”的车型加起来也就33,000辆左右,占剩下的32.6%。整体来看,乾崑这边还是靠问界撑着,其他品牌还没能形成太大的声势。
再说说问界M9,这车均价55万,已经连续11个月稳坐50万以上豪华车销量冠军。而M7的成交价在30万左右,月销量稳定在1.2万辆。华为先是在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然后再往下扩展。
不过跟安卓当年那种“高中低全包”的局面比起来,乾崑对外赋能的车型销量普遍都还在1000到3000辆之间,还没出现那种“爆款收割机”的情况。所以现在这10万辆的“金字塔”里,塔尖是问界一家独大,而塔基还比较松散,不够稳固。
高端价值引领市场
鸿蒙智行整个系列在10月份的成交均价达到了39万元,比新势力整体的平均价格高出12万元。这说明华为的产品定位确实更高端。另外,乾崑高速辅助驾驶的使用里程占比已经达到了60%,用户激活率和自动泊车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60%和4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25%。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仅愿意为华为的“含华量”买单,而且真的在用。
这种高价格加高使用率的组合,让华为成功树立了“价值锚点”——大家愿意为华为的技术和服务支付溢价。对于车企来说,他们也把“乾崑智驾”当作一个高端标签来用。
像阿维塔12、岚图追光、传祺E9这些车型,都推出了“华为智驾版”,价格比它们原来的顶配还要贵2万到4万,但终端销售表现却非常不错,贡献了30%到40的订单量。这说明消费者认可这个配置。
华为之前用问界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卖到55万的高端车,还能月销过万。现在,他们把这套经验输出给合作伙伴,提供从智能驾驶、座舱到车辆控制的全栈解决方案,形成了一种“高端样板—中腰部复制”的发展模式。这个路径跟安卓早期的“旗舰芯片+开源系统”有点像,不过华为的节奏更慢一些,门槛也更高一点。
汽车生态复杂性挑战
2009年安卓开源之后,一年内激活的设备就突破了2亿台,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再看看乾崑,虽然和70多款车型有合作,每个月销量也就3万到4万辆,平均下来每辆车卖不到1000台,差距实在太大。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因为汽车生态比手机复杂太多了。首先,硬件方面特别分散,不同的轴距、电压平台、传感器布局都要重新调校,像MDC810和MDC610这种芯片算力不一样,车企担心如果用高配版本,可能卖不动。其次,软件方面耦合度很深,智能驾驶算法跟底盘、刹车、转向这些系统深度绑定,主机厂怕把“灵魂”交给别人,所以很多都采取“双轨策略”,同一款车同时开发华为方案和自己搞的方案。再加上供应链太长,从车规验证、公告扩展到碰撞测试,整个流程要18个月,远不是手机那样“刷个ROM”就能上市。
结果就是现在只能“点状突破”。比如阿维塔12靠华为智驾拉动了40%的订单,但整体月销才2500辆;传祺E9的华为版上市两个月订单3000辆,占整个车系的35%,但也算不上爆款。乾崑要是想像安卓一样“遍地开花”,还得等车企完成平台化改造和供应链磨合,这个过程至少需要2到3年时间。
华为的护城河:使用强度
安卓之所以能赢,关键就在于它有海量的数据在不断反哺整个GMS生态。而华为呢,走的是另一条路——他们把“使用强度”当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比如说,10月份,华为的辅助驾驶系统新增了6.81亿公里的行驶里程,这相当于每天绕地球赤道转170圈!还有,语音助手被唤醒了3.44亿次,平均每个车主每天和它互动18次,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6次。
这种高活跃度让算法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比如他们的ADS 3.0城市NCA系统,每万公里的接管次数从1.2次降到了0.18次,更新周期也从季度缩短到了月度。
就算是对外赋能的车型,销量不高也没关系,它们也能共享数据池,实现“小销量+大数据”的杠杆效应。随着合作车型越来越多,数据密度会呈指数级增长,那些以前不容易覆盖的“长尾场景”也会越来越快地被解决掉,比那些只靠自己研发的车企快多了。
华为的目标不是“我卖了多少辆车”,而是“我的车跑了多少公里”。一旦乾崑生态里的车辆总里程突破每月100亿公里,算法优势就会形成一种“越用越强”的网络效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卓式护城河。
华为软件盈利模式
安卓的收入有七成来自GMS(谷歌移动服务)的广告和应用分成,而华为乾崑则把赚钱的希望放在“订阅制”和“功能付费”上。比如他们的ADS高阶包一年要7200元,高速NCA功能终身买断要1.5万元;智能泊车按月算,每月298元;还有车载光场屏、宠物模式这些增值功能,一年也要998元。当然,这些价格肯定会有优惠活动,可能是为了以后涨价做铺垫。
在鸿蒙智行一个月卖6.8万辆车的情况下,有72%的用户选择了高阶ADS订阅服务,每辆车每年能带来约1.1万元的软件收入,毛利高达80%。但外面的品牌因为销量分散,订阅率只有15%左右,不过华为还是按“单车授权+按里程分成”的方式收费,平均一辆车的BOM授权价是3800元,毛利也有65%。
预计到2025年,乾崑的软件收入就能突破220亿元,占华为汽车业务总收入的58%,第一次超过硬件授权的收入。随着越来越多的外部车型用上华为的技术,它可能会复制安卓那种“硬件便宜引流、软件持续抽成”的模式。不过汽车不像手机那样高频使用,价格又高,所以订阅率的天花板可能没那么高,只能靠“总里程数×单车授权费”来扩大规模。
虽然盈利路径已经很清晰了,但华为还得靠更大的销量来摊薄研发成本。目前乾崑智能驾驶这块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了300亿元,现在每辆车分摊下来的成本还是比手机芯片高不少。
数据合规与诚信审查
安卓在全球化过程中曾经因为“GMS垄断”问题被调查过;现在华为的乾崑系统出海,也面临着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审查。特别是在欧洲,他们最新的L3级自动驾驶准入白皮书要求,自动驾驶系统必须公开“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和更新频率”,还要接受第三方的审计。
华为这边已经做了一些准备,比如建了一个叫“数据黑匣子”的系统,可以回溯事故发生前30秒的传感器数据。同时,他们还计划在2026年在欧洲设立本地数据中心,来满足GDPR的数据合规要求。
不过,不只是数据安全的问题,连“订单数据的真实性”也被纳入了审查范围。如果对外宣传的“智驾激活率”跟实际不符,可能要被罚上千万欧元。
在国内方面,工信部也打算要求智能驾驶系统提交“功能安全+数据安全”的双份报告。而乾崑系统则需要把它的“数据飞轮”机制放进监管沙盒里进行测试。
总之,现在不管是出海还是在国内发展,华为都要先过“诚信关”,才能谈得上“生态关”。
乾崑智驾的安卓时刻
月销10万辆,让乾崑智驾第一次真正站上了“生态奇点”——数据够多、场景够丰富、商业模式也跑通了。不过,跟安卓一年2亿台的激活量比起来,汽车这条赛道可没那么快。因为车的周期长、硬件贵、法规又严,根本没法像手机那样“一夜之间火遍全网”。
华为的现实做法是:先从高端车型树立标杆,再往中端市场复制,最后靠数据飞轮来赚钱。比如问界就是它的旗舰店,鸿蒙智行负责做样板工程,而外部品牌则用来扩大规模。
只要能保持60%的高速智驾激活率、均价39万、软件收入达到220亿,乾崑就能用“高价值的数据”去撬动百万辆的生态,而不是一味追求千万辆低价值的硬件。
10万辆,是华为车BU的“安卓时刻”的起点,但离安卓那种“一统江湖”的局面还早着呢。接下来的三年,才是检验这套“高价值数据护城河”能不能在汽车圈真正跑得通的关键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