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政府宣布把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交还给中方股东,虽然公告语气平淡,但掩盖不了这次彻底败局带来的尴尬。
短短36天,这场原本想着“夺取控制权”的举动,竟变成了自己挖坑陷阱。
荷兰原以为用法律的名义能掌控全局,没想到最终自己被现实狠狠打了个脸。
安世的产能和供应链早就深耕中国市场,一旦冻结令一出,欧洲的车企瞬间就“缺芯”了,大众、奔驰、宝马全都陷入困境,整个供应链几乎瘫痪。
这会儿,荷兰悄悄退出了,最后的结局比大家料想的还要快,还要彻底。
荷兰信心满满,结果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这场没有硝烟的角逐,起头的时候看,好像是荷兰在率先出手。
9月30日,荷兰政府根据1952年的《货物供应法》做出决定,冻结了安世半导体的一部分资产,同时也解除中方委派的CEO职务。
到了10月26日,他们又狠下一步,直接断了对安世在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
荷兰经济与气候政策大臣斯霍夫满怀信心,觉得这次行动既合法又行得挺有力。
按照他们的打算,这样一来,不光能把安世管住,还能换来美国和欧盟的鼎力相助,顺带还能帮欧洲一些车厂挡住中国半导体的压力。
可惜,现实很快就给了个巴掌。
那部有七十多年历史的老法案,早就跟不上如今全球化的产业格局了。
安世的主要生产能力不在荷兰,反倒是在中国这边。
荷兰一直觉得自己掌握着总部,其实不过是个“空壳”罢了。
安世的封测产能,70%的核心供应链、主要的人力资源和设备,都集中在中国这边。
更让人糟心的是,荷兰一开始采取行动,金融市场就立刻有了反应。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的半导体板块,不到几天的时间里市值就缩水了上百亿欧元。本来是打算用金融制裁吓唬别人,结果倒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更让荷兰觉得难堪的是,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根本没办法掌控实际的产能。
安世的客户覆盖全球的汽车制造商,哪怕一点点供应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一串连锁反应。
荷兰本想着欧洲的同行会欢呼喝彩,没想到反倒引来了不少不满的声音。
说到底,没人愿意看到芯片供应被人为断开。
可以这么说,这场看似精彩的“法律战”,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场空架子。
荷兰本以为占了点便宜,没想到自己这个时候已经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了。
中国反击精准有力,全球车企集体中招
荷兰原以为还能把握主动,没料到中国的反击却来得迅猛又犀利。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对安世在国内的子公司产品进行出口限制的决定。
没有空谈伶牙俐齿,直接用真刀真枪来回应。
这个招数可以说叫“掐住命脉”,毕竟安世在国际车规级半导体市场的份额高达40%,份量可是十足的。
中国一动手,立马让全球汽车行业的芯片供应链陷入停滞。
后果几乎立刻就能感觉到效果。
德国的大众、宝马、奔驰陆续遇到停工和减产的难题。
他们嘴上说跟芯片短缺没有关系,可大家都明白得清清楚楚。
日本本田的处境更糟糕,公开承认在北美的年产量要下降11万辆,连一些车型都缩水到一半。
受这事儿波及,本田的营收利润估计会减少21%,纯利润也差不多会瘦掉三成左右。
全球最大的零件供应商博世和采埃孚也只好采取了临时裁员和短工制的办法,芯片价格猛涨几倍,整条汽车产业链顿时都憋得难受。
有些企业试图走出困境,比如法雷奥宣称九成芯片都能换到替代品,可实际上,业内都清楚,这说法根本不靠谱。
想换车规级半导体可不是简单一道操作题,认证时间至少得半年,长的话甚至要一年。
要是缺了中国这块供应,欧洲的汽车行业根本就难以扭转局面。
而且,中国自己底气也挺足,信心满满。
安世在中国的库存充裕到年底,基本能保障全球的出货需求。而且,闻泰科技自己建的新晶圆厂刚刚开始量产,头一个月就能产出3万片,未来计划达到10万片每月,这个产能基本等于安世在欧洲的工厂加起来的总和。
这就说明,中国不仅能保证本土的供给稳定,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荷兰那边刚刚把总部冻住,这边的产能就开始“自我回血”了,局势真是变得一波三折啊。
盟友各怀心思,荷兰成了孤家寡人
荷兰之前还觉得有美国和欧盟两个大靠山,能把这場“接管行动”坚持到底。
可实际情况可没有那么温柔,远比剧本里说的狠多了。
在10月30日的釜山会谈中,美方突然宣布暂停实施所谓的“50%穿透规则”长达一年,这一下子就削弱了荷兰冻结安世股权的法律依靠。
这次美国的转变,好比把荷兰用来支撑的那根关键柱子给拔掉了,让他们的依靠一下子就变得松散了。
紧跟着,咱们中国又迈出了一步,掀起了第二个大棋盘。
11月1日,中国对德国、法国等重要车企实施了出口豁免措施,允许部分芯片产品进行定向供应。
这招正中欧洲产业的要害所在。
德国、法国的汽车公司立马就松了口气,但这也让他们不再支持荷兰那边的强硬态度。
博世和采埃孚的生意压力传到了政府这边,欧盟内部对荷兰的态度不满也开始迅速发酵起来。
ASML也很担心,要是中国再加大对稀土出口的限制,自己生产的光刻机可能就悬了。西方这阵营原本还算合作,这次一下子就裂开了。
11月6日,中国正式表示让荷兰为全球供应链的混乱全权负责。
这个时候的荷兰,境内外压力都压得它喘不过气,已经完全没有退路了。
最后,他们宣布把安世半导体的管理权交还给中方股东,算是宣告自己单方面“退出”了。
这场拖了36天的较量,最终以荷兰的失利收场。
荷兰不仅没能拿下安世的把控权,还让整个欧洲汽车行业因此遭受了沉重的损失。
要说更关键的,这次事情也很明显地告诉全世界:在现在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年代,用行政指令、金融冻结这些方法来操控供应链,已经不管用了。
真正能掌控的,真不是谁能“冻结资产”,而是到底谁能“保证货源稳定”。
荷兰本想着用政治策略赢得优势,没想到反倒搞砸了。
不仅没有伤到对手,反而把自己拖进了经济和外交的困局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