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风靡全球了?没错!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高达431万台,同比增长近三成,稳居世界第一!但有个细节可能让你意外——出口的主力军不是新能源车,而是燃油车!数据显示,出口的车子里,燃油车占比高达69%,纯电动车只占两成。咦?不是说中国新能源车全球领先吗?燃油车怎么又"杀"回来了?
燃油车出海,"老将"依旧能打
提起中国汽车,很多人第一秒想到的是比亚迪电动车、蔚来换电站这些新名片。但现实中,燃油车在海外市场反而更吃香!为啥?秘密藏在"需求"和"市场"里。
俄罗斯市场就是个典型例子。俄乌冲突后,欧美车纷纷撤离,市场一下子空了出来。咱们的车企敏锐抓住机会,直接把燃油车开进了俄罗斯。2023年中俄整车出口90万台,今年前9个月更是冲到近85万台,预计全年破百万轻轻松松!有趣的是,俄罗斯油价便宜到像"加水",当地人买燃油车毫无压力。奇瑞就是最大赢家——它海外卖的车,一大半是燃油车,前10个月出口超过94万台,占了品牌总销量的近一半!
再看墨西哥,它是中国车的"第二战场"。中国车企在这里卖了35万多台车,但目标其实是美国市场。为啥绕道?因为从中国直接出口美国要被加征100%关税,而从墨西哥过去——北美自贸区"零关税"!这招"曲线救国",让中国车用墨西哥当跳板,悄悄打入美国后院。
新能源车出海,为何步子慢了?
有人问:中国新能源车技术不是碾压欧美吗?怎么出口占比只有31%?问题出在"水土不服"。
比如欧洲和东南亚,充电桩建得慢,车主充个电可能得排队一小时。纯电动车再好,用户也犯愁。结果就是:今年一季度,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从超50%跌到42%;出口的纯电车增速也开始放缓。车企们迅速转向——插电混动车(PHV)成了新宠!烧油发电两不误,没电桩也不慌,海外买家直呼"真香"。今年出口的新能源车里,插电混动占了11%,增速比纯电更快。
还有一个麻烦:欧美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额关税。欧盟甚至放话:"要么来我们这儿建厂,要么交钱!"表面上针对电动车,实则想逼中国车企去投资建厂,顺便解决本地就业。不过中国车企早就看穿套路——比亚迪一边卖车,一边在泰国、巴西建厂;吉利把工厂开到了中东。你加关税?我直接本地造!
谁在海外卖得最火?三大"出海王"亮绝活
说到具体战绩,三大品牌堪称"出海三剑客":
1. 奇瑞——燃油车"钉子户"
前9个月出口82.9万台,专攻俄罗斯、中东这些"油比水便宜"的地区。当地人买车认准两条:便宜、耐造。奇瑞的燃油SUV恰好全满足!
2. 吉利——全球化"多面手"
出口31.4万台车,增速高达68%!它的秘诀是:油车电车"两手抓"。在东南亚,吉利燃油车靠高性价比圈粉;在富裕的中东,电动车极氪成了土豪新宠。
3. 比亚迪——电动车"技术流"
虽然总量30.2万台不如前两家,但增速96.3%最猛!靠着刀片电池和DM混动技术,比亚迪在南美、欧洲狂卖新能源车。更绝的是,它把电动大巴卖到50多国——从挪威到智利,满街跑着"中国绿"。
未来战场:燃油车不会退场,新能源要破局
看到这里,你可能想问:燃油车会不会被淘汰?答案很现实——未来十年,全球市场依然需要它!尤其在非洲、南亚等发展中地区,电网弱、油价低,燃油车仍是首选。
但这不意味新能源车输了。车企们正在疯狂"补短板":
- 技术升级:比亚迪的固态电池、宁德时代的超充技术,让充电像加油一样快。
- 本地化破局:在泰国建厂、在巴西铺充电桩,直接解决海外用户痛点。
- 混动当桥梁:插电混动车成了"过渡神器",既能用电省油,又不怕半路趴窝。
说到底,中国汽车出海能成功,靠的不是"偏科",而是"全能"。燃油车靠实惠抢占新兴市场,新能源车用技术攻坚高端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跑得远。就像一位车企老总说的:"俄罗斯人买我们的燃油SUV,挪威人选我们的电动轿车——让全世界开上适合的车,这才是中国制造的野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