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觉得,汽车行业现在最缺的就是听到用户真实声音的那份敏感度。据我观察,不管是车厂还是供应链,似乎都很惯用数字或者所谓的市场调研来判断需求,实际上真正走到用户面前问一问,少之又少。前几天,有个朋友在小区遇到我,他开了个刚上新不久的中型SUV,问我这车怎么样。我一看,他其实就是个普通上班族,家里小孩多,挺需要空间,但他说:车内配置还行,座椅舒服,就是感觉GPS不灵,指示经常误导我。我心想:这不就是实际家庭用户的痛点嘛,厂家要是能早点听到这种反映,可能就不用等到后期软件升级了。
-
说到真实反馈,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个场景:去年一次试驾,那天公司刚修完车,临时跑去工厂附近体验一点。试驾完我问销售:这车悬架挺软的啊,过坑时有点摇。他笑了:这算是舒适取向的调校,目标人群是追求舒适的家庭用户。这话让我顿时明白,厂里在研发上其实是有自己偏好的,比如:为了追求NVH表现,可能牺牲掉一点操控,但最后真正用车的人,是不是也会希望车稳稳实实的?这个没细想过的地方,可能就是说了个研发偏好,但未必贴合普通人的用车场景。
-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启境品牌那会儿搞用户代表深度参与产品评审其实挺有意思的冲突。他们挖到了20多个员工代表,从不同岗位选取——售后、生产、市场、设计、销售……分布很广。其实我料想,这些代表能不带偏见地表达自己和用户需求,能给研发带来多直接的启发?我还记得有个设计师说:我听一线销售说,客户最在意的不是车多智能,而是怎么用得顺心。这句话让我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在汽车设计里扔了许多潮流科技,但用户真正关心的还是用得顺、省心这件事。
-
我曾经在底层供应链听到过一句话:从零部件供应到整车装配,很多环节实际上就像组拼乐高,但拼出个靠谱的,才是真的难。这让我想到,不管车企怎么吹牛,车子最后能否贴近用户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的能力——零部件的稳定、品质,能不能支持设计师真正创造出符合需求的车型?我猜,启境能有高端智能配置,部分原因可能是背后华为那边的技术免不了在半成品层面就早早规划。这样,车的性能和体验才不容易跑偏。供应链也不都是一块铁,折中点在哪?真的是折腾不断的平衡艺术。
-
说到研发流程,我脑海里冒出个比喻:像买椅子一样,要盯着脚不稳的,那买的就算贵也不值。感受车子,和看品牌宣传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厂商搞先导试点,就像试穿衣服,试一下尺寸、面料、手感,才知道是不是合适。启境扔出的是用户全参与模式,我觉得压力挺大的——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设计被批不贴心。但我又在想:这能不能成为未来的趋势?当然也有担心,早期意见多了,会不会太难掌控?硬件功能固然重要,但能不能用到用户中去,这才是人性化。
-
我们也不能忘了,整车最终还是要落到真实场景。城市通勤中,红灯频繁,车辆启动频繁;郊区自驾,越野能力就显得重要。不同用户、不同地区、不同用车惯,这些变化其实很微妙。启境找了岗位提建议的员工,像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一张图片是内饰中的一块大屏幕,边上写着:最好能支持家庭多用户切换。这个场景,实际上很接地气——一家子用车,怎么做到多驾驶员个性化、更友好,才算是真贴心?我不确定如今的技术能全做好,但这用户在心的思考,才是最重要。
-
有时候我会自嘲,觉得整天揣摩用户需求是不是太难:我都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尤其是对一大拨年轻用户来说,需求还在不断变。还有个细节:启境在评审中提到,厂家特意安排了一次深度用户访谈,听到的答案居然都还挺类似——希望车子既智能,又省事。我就疑惑,智能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但到底什么才能真正顺应用户?这点我还在琢磨,可能下一次,得采访真实的用户,问问他们最在乎的那点到底是什么。
-
讲个小故事吧:上个月,一个修理工跟我说:现在车好复杂,我跑个保养,半天几百块跑不掉,时间成本真高。我心里咯噔一下:很多复杂配置带来的便利未必能明显感受到,反倒让维护变得更费劲。这个细节让我再想到,科技越发智能,其实也在增加车的修理难度。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启境强调深度参与用户和技术团队,希望用车体验能包容普罗大众。
-
到这里,我在想,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未来的车其实就像打开一个多功能盒子。如果没提前用普通用户的角度去评估,可能这些科技就像堆积的零件,最后变成用不好的玩意。启境的做法走在前面,但它的全民共创到底能不能持续?或者,会不会参与感变成用户的又一份负担?这需要时间检验。
-
我很喜欢观察那句从用户角度出发这话,但我更喜欢问自己:什么时候,车子能真正为我而设计呢?像我家邻居大叔一样,他开车的最大需求可能就是稳、耐用、不出错。我觉得,未来一部分车型是否能做得足够普遍——不用太科技,换来心安才是真正的成功。
-
(这段先按下不表)
总体来说,把用户放在核心,听真话,想办法用心去改,那才有可能让我们下一辆车心甘情愿多花点钱,而不是买单的麻烦东西。其实我也在尝试理解这些厂商,毕竟,他们还得考虑成本、效率和利润。虽然一线从业人员经常说:技术越发复杂,成本越飙,但我猜,下一次改进,还是要走邻里互助的路线,把用户的声音引进设计的每一步。
-
我觉得可以问问你:你会愿意被深度参与一台你准备买的车吗?还是你像我一样,更喜欢在车站等候,听着车声,琢磨着这个行业的小秘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