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体验记:三款车型,智能座舱与续航实测碎碎念
小米YU7上市那天,朋友圈全是截图。有人说定金都挤爆了,我半信半疑地刷了会儿官网,还真没抢到预约名额。新车一共三款,价格从25.35万起步到32.99万,这个区间挺有意思——比我当年买第一辆代步车贵不少,但和现在动不动四五十万的新能源比,又觉得还算“亲民”。有点想法但又犹豫,毕竟家里停车位就一个。
早上送娃去幼儿园路上,同事在群里发了一张YU7的正脸照。我盯着那个银色的小米标志看了两秒,有点像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但又更精致些。封闭式前脸、180度大灯,上面还有镂空风道,说是连着机舱盖打通,不懂原理但听起来很厉害。其实我对这些外观细节没太多执念,只觉得顺眼就行。不过那蚌壳铝机舱盖和141升前备厢还是吸引人,要是能装下娃的滑板车和平衡车,下雨天接送也方便。
新一代NVIDIA DRIVE AGX Thor™芯片、激光雷达什么的,看得我脑瓜子疼。这几年开惯了老油车,对辅助驾驶一直心存敬畏。但700 TOPS算力,还有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这些配置写出来确实唬人。据说还有ALD镀膜技术防眩光,不知道晚上跑高速会不会舒服点?回想去年自驾去西北,被远光晃得眼睛冒金花,如果真能缓解,那可太好了。
侧面造型偏轿跑,无框门加黑色轮眉,我脑补了一下自己穿运动服站在旁边拍照,好像还挺搭调……不过最让我纠结的是空气动力学这块,新手司机也许感受不到0.245Cd风阻带来的变化,可每次油价(电价)涨的时候,就希望自己开的越省越好。另外4999mm长度+3000mm轴距,对比一下家里的SUV空间,小米这台肯定宽敞不少。
尾部设计属于耐看型,小鸭尾贯穿灯组,再加夸张扩散器。有一次陪朋友搬家,他吐槽后备箱总是不够用。我特意查了下数据:687L容积,能塞3个24寸+3个20寸行李箱,还能再放两个大旅行包。如果后排座椅放倒,就是1758L——完全可以当临时仓库用了。想起小时候爸妈带我自驾游,每次都要把东西塞满才安心,现在换成自己的家庭,也开始琢磨空间是不是足够折腾孩子们的小玩具和老婆的大包小包。
内饰部分,我第一反应就是“科技感拉满”——16.1英寸中控屏横亘中央,没有传统仪表盘,全靠小爱同学帮忙播报信息。不习惯怀挡操作,不过据说这样更省地方,而且方向盘上下都是平底式,看起来蛮运动。副仪表台有80W无线充电双位,还有13.7L密码手套箱,这玩意儿适合藏点私房钱或者重要证件?语音控制升级成五音区交互,可以多个人同时喊话,让我想到周末全家出游时孩子吵着要听不同音乐,大概不用再抢遥控权啦!
内饰配色松石灰、珊瑚橙之类,总归挑一个耐脏的比较实际(上次奶茶洒后悔死)。BSD盲区检测提醒这种功能,对于经常并线超车的新司机是种心理安慰吧。有时候你以为啥都看的见,其实盲区真的容易出幺蛾子……
坐进后排试过135°豪华电动座椅,从100°躺到135°随便切换,一键放倒之后直接葛优瘫状态。我突然理解那些喜欢露营的人为什么追求大空间舒适性了;36处收纳位,把杂七杂八的小物件全部藏进去,再也不用担心老婆翻找不到纸巾闹情绪(她还是可能找不到)。
动力方面分三个版本,都用V6s Plus电机。如果只图长续航,那835km纯电CLTC数据很诱人;四驱Pro 365kW功率,高性能版零百3.23秒,说真的,以我的胆量最多偶尔体验一次急加速就够刺激。不过101.7度的大电池,在城市日常通勤绝对绰绰有余,就是不知道冬天掉不掉续航?
底盘结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加闭式双腔空气弹簧和连续阻尼减振器,据传Brembo®️卡钳刹停能力不错。这套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还能12分钟从10%充到80%,15分钟补620km,这速度如果真如宣传所言,以后来趟短途旅行基本无忧。当然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等身边朋友提新车回来借来试试看才能心里踏实些……
最近天气热,经常看到楼下邻居给他的新新能源洗澡擦玻璃,一边聊APP控制一边抱怨空调费电。他问我要不要一起拼团买充电桩,我犹豫着答应下来,其实主要还是惦记这个快充功能到底灵不灵。不知各位有没有类似场景,每次面对琳琅满目的配置单,总怕漏选哪个关键项,然后日常用起来才发现鸡肋或刚需全靠运气撞上。
最后绕回开头,小米YU7刚上市销量已经火爆,人气是真的高。一辆兼顾颜值、科技与舒适性的纯电轿跑,到底值不值得入手?对于90后的我们也许每个人答案都不同吧。有机会的话,希望以后路口红绿灯等候时,会遇见更多这样的“小伙伴”,大家彼此看看谁先冲出去,也是一种生活趣味罢啦~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