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汽车董事长邓承浩在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的发言,真是让我觉得整个行业都像在按下快进键。你看,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70%要是新能源,那得跑多少电池?我估算,以去年中国出口汽车的前十名品牌来看,平均每辆车用电池大概在60到80千瓦时。查了一下,人体感受,换算成实际能跑的公里数,大概能跑300到400公里不等。要做到大规模出货,电池成本得降,性能又得稳定,否则厂商怎么敢批量买流水线?
这次大会上,邓总提到,2027年长安会开始小规模示范全固态电池。人家说示范两个字,听起来就像买个小瓶子试试看,但真实的大规模量产,绝对不是几天两天能完成的活。你说,他说示范少,量产要等到2030年以后,是不是有点像是打了个大折扣?其实我猜,他心里也不敢保证这个时间点,但不说出来总比让投资人心凉。如果固态电池真能成功,能节省多少空间?安全性增强,充电速度那些,听说能快一倍甚至更快。这不是天方夜谭,但实现起来确实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除了固态,长安还在搞液态电池的改良,比如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技术路线。这让我想起,去年我去工厂,跟一个线长聊天,没细想过,电池里那些杂七杂八的材料其实还挺复杂。像硫化物、聚氧复合那种新材料,带着点科幻色彩,但研发出来后,能不能走得通?我觉得这东西跟做菜似的,有时候材料选得好,菜就好吃;不行,就变中毒了。
行业发展不是单线的。你看,固态电池听起来特别酷炫,可是全世界那么多公司都在挤破脑袋往这条路走,成本、工艺、可靠性……问题堆在那儿。大家都憧憬着某一天能搞出个天破地裂的新技术,但实际应用是吃紧的活。就像我身边的朋友说:你别看智能手机总出新款,其实都在打补丁,修修补补,才变得越来越靠谱。我就想,电池也是一样,别指望一夜之间就变天。
想个问题,未来固态和液态会不会其实就像苹果那样,两条赛道平行发展?你觉得谁能撑到最后?我觉得,抱着多线探索的心态,才是正经办法。全固态看似但它的普及周期估算要5年以上,甚至更长。行业里没有完美的方案,只能像我开车一样,走哪条路都得看车况和天气。
很多时候信息都不够明朗。你比如我,去参加这些会后心里总有一点迷糊——到底哪个技术路线能占上风?是不是会像以前那样,某个突然爆火的新车技术其实只是昙花一现?我相信,研发这个东西,不只要有技术,还得有耐心。而且我觉得,别的公司盯着固态,忽略了液态的潜力也许是大错特错。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至于未来的汽车用电池,除了技术,供应链会不会变得更核心?毕竟,电池原料那部分简直像是黄金,每个原材料的价格变动,都会直接影响整车的成本。去年我听汽车供应商讲,锂矿涨价了20%,这还只是估算——没数据,但感觉像是心跳加快。你有没有觉得,原料的稳定供应其实比技术更难?技术可以不断迭代,但给原料打补丁就难了。
说回来,关于行业那么多的项目签约,有180个,总金额这次达到了861亿人民币,听到这个数字我真有点震惊。以前觉得电池和新能源还在创业阶段,但450+亿投资,这不是闹着玩。非常规的事情都出来了,但我经常在想,这些投资能不能真给行业带来突破?或者,到头来还得靠那些不起眼的小改良。
或许,行业的未来就像那种跑得快,跑得稳的电池一样,要么海量出货,要么卡在研发难关里出不来。你们觉得呢?我有时候会怀疑,自己这个行业经验是不是有点偏执,或者说,是真看得深一些,还是只是一厢情愿。
技术和市场,这玩意儿总让人费脑。每次走在车厂门口,看着排队修车的人和一辆辆新车推出来,都觉得,这世界变化真快。大家都说,新能源是但我心里明白,绝对不能光靠未来,还得靠眼下的积累。不然,那30年后,大路谁走?我还在琢磨,下一步该怎么看,或者说,准备好迎接什么样的变数。
你觉得,固态电池会成为真金白银,还是又一个梦中人?反正我还没决定是不是要买个小模型,摆在书架上,像个未来战士……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