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车跑长途,我劝你三思!五一高速上排长队充电费时心态崩溃,还是建议城市代步更实际
大家都知道,现在纯电车越来越多了。去年我身边有位朋友,刚换了款车型,打算五一开回老家。结果体验让我不得不真心劝一句:纯电车还未完全成熟到可以稳赢长途的地步。尤其是高速上,排队、等待、充电的那些事儿,让我直呼坑爹。
先说车,他那车也算是中端价位,电池容量在估算的300公里左右(但实际还差点儿意思),跑了个250公里的高速。结果到了服务区,发现充电桩排得长长的,得排队等。具体排了多久?我自己没认真算,但从我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还是挺多车在那等的——至少20分钟还不算长,等到充电完,差不多又得折腾半个大小时吧。
我问他:排队这事儿,觉得值不值得?他苦笑:等着充电,不是说好环保么,咋变成环保版的排队抢座了?这次五一高速堵车、排队的场景,跟以前我们理解的高速公路完全不一样。
坦率说,纯电车在城市代步倒是挺方便的。充电快充充充,可以解决日常通勤和周末短途。尤其是我身边那种上班每天10公里,家附近充个电的场景,真心能满足。可是长途出行……你想想,如果一段高速上,突然发现电快没了,你要不要急?我之前翻了几份不同车型的数据显示,一次高速完全耗光大概在150-250公里(视车型和驾驶惯,差别还挺大),而且充电效率不高。
我还记得我那朋友说:我要是开油跑长途,40块油,随便停下来加个油,15分钟搞定。纯电还得找桩、排队、充电,这些细碎的麻烦,怎么比得上一脚油踩到底那种直接、干脆?况且,很多充电桩的总体利用率还不高,尤其是偏远高速节点,大多还在建设中。这个问题,不是谁能马上解决的。
讲到供应链,纯电车的电池成本其实占了80%——即使今年厂商宣传成本下降了20%,其实还是很大的一块儿。供应链上,电池原材料(比如锂、钴)价格变动,可能导致整车价格波动。更别说,电池寿命,大家都知道,充满一次电,电池其实在慢慢磨损。我朋友那款车,经过一年多,续航明显差了不少(估算折旧10%左右)。
说到这里,有个人可能会反驳:现在不也能快充50%以上,充电时间缩短了很多!对,是缩短了,但是——快充这个词,听起来挺牛,但实际上!充电过程中,电池温度控制、保护机制很多,不能无限快。比如你在高速服务区正焦急的时候,用的那台快充,实际充满也得大概30-40分钟(估算)。而且,频繁快充,电池寿命会受影响,这你得小心。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记事本——估算每次高速充电的花费:电费不贵,差不多0.5元/度,充满一次耗电大概20-25度(估算差异大,少则15度多则30度),总花费10-12元。相较油费,还是便宜点,但时间成本是真不值。当你在服务区排队20分钟、充电30分钟,总算下来,时间价值已经超越了油钱。
这让我想到一个疑问:真的是环保、节能的未来么?我估计,某种程度上,像我一样打工人,都希望充电能像加油一样快,随停随用。还是希望油车那样,五分钟搞定。到了这个阶段,纯电还是城市小精灵,长途出行,难免让人觉得麻烦。
还有一个微妙地方。你说,节点多、基础建设快,能不能让充电变得像加油一样方便?这场基础建设攻坚战,我觉得还在路上。很多高速出口,连个充电桩都没配备,开到那儿,真没法照着地图走。甚至,去年我查过一份高速充电桩的布局,不确定是不是样本少,但感觉还不够密集。
我还猜测,未来可能会有超高速充电技术出现,时间缩短到5-10分钟,但——这背后,技术门槛很高(不知道是不是太天真了)。而且,技术一变,电池设计也要调整,成本会上升。搞不好,现在的快充技术,也只能做到安全可靠,真正的秒充还得等一阵子。
顺便测算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跑高速,平均每天出行100公里,使用纯电车,电池每年大概会磨损10%。这还没考虑极端情况,比如闪电般的长途。你家邻居买宝马i系列的,跟我说:百公里成本,电费除了电池摔点的成本外,基本在1元以内。但大家都忽略了,退役电池的二次利用、回收处理,也是个大问题。
到居然有人跟我吐槽:电车不就喜欢坐在家门口充电?外出多麻烦。说得还不错。换句话说,纯电,更像是一种家用小交通工具。你在家里插个插座,晚上充到满,第二天满血复活。长途?看情况啦。多跑几次高速就会发现,启动充电、排队,跟吃饭排队差不了多少,惯了也就还好。但真要用它跑长途,我劝你三思。
(这段先按下不表——也许,纯电的长途梦还要再等几年吧。)
我想问:你觉得,谁会第一个真正解决高速充电难题?或者,这场等待最后会变成一个惯,还是会改进?毕竟,未来的纯电,还要留给更多人去思考、去试错。
也许真得带点自嘲心态:我这次体验,才知道纯电长途,还没那么机智。是我们还没追上技术的节奏,还是电动车的理想本身就还差点意思——我还没决定,但我敢打包票,短途城市通勤,绝对游刃有余。什么时候,电动车能像网购一样,点一下,马上就到?那才是我心里真正的充电革命。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