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发布,常州共有4个区成功入围,其中武进区位列前三。此外,溧阳市也榜上有名,入选“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这一次,常州作为江苏的“默默无闻者”,终于以优异表现刷足了存在感!
长期以来,常州的地位一直颇为尴尬。在被称为“十三太保”的江苏城市中,常州的存在感并不强。与“全国第一地级市”苏州和“人均GDP全国第二”的无锡这两个经济强市毗邻,常州显得相形见绌。作为一个既非省会也非副省级的城市,常州的主要领导人几乎从未由副省级干部兼任,导致其在省内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方面难有优势。
在经济总量上,常州在江苏省内排名第五,并不像“抢手货”那样备受瞩目。常州的面积为43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7.5万,均在江苏省内排名倒数第二,与那些动辄上千万人口的“人口大市”相比,显得弱势不少。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不显眼的常州,却悄悄地给大家带来了大新闻,取得了与其城市规模不相称的骄人成绩。2024年年初,常州宣布2023年GDP突破10116.36亿元,正式跻身中国第25座“万亿城市”之列。
不仅如此,2023年常州的人均GDP也达到了18.84万元,几乎追平上海,成功跻身全国人均GDP前十名。消息传出后,许多人对常州的“逆袭”表示惊讶和好奇:常州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飞跃的?
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曾在20世纪80年代与苏州、无锡并驾齐驱,共同发展乡镇企业。当时,常州的红梅照相机和金狮自行车成为了“时尚”标签,拥有其中任何一件,都是一种炫耀的资本。不仅如此,常州还聚集了纺织、电子、农机等产业,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民日报曾称赞常州“在小舞台上演大戏”,并倡导全国中小城市学习常州。
然而,改革开放后,常州却掉了队。与苏州、无锡相比,常州在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行动迟缓,结果被甩开一大截。再加上“铁本事件”和押宝石墨烯等决策失误,常州的经济总量被苏州、无锡远远甩在身后。“苏锡常”逐渐演变为“苏锡无常”,常州也成了外界质疑和嘲讽的对象。
痛定思痛,常州决定改变。作为传统工业强市,常州依然秉持初心,坚持以“工业”为立市之本。数据显示,常州的一、二、三产业中,工业占比高达47.7%,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钢铁、冶金、电缆、汽配以及各类专用设备,构成了常州经济的基础。
然而,仅靠传统工业还不足以实现更大的突破。面对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常州敏锐地将目光转向了新能源产业,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前瞻性布局。
2016年,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携3页PPT,辗转各地寻找适合的生产基地。当他来到常州武进区时,被这里优越的工业基础条件所吸引。在多轮洽谈后,李想发现武进区领导不仅对新能源有着深入的了解,还提出了“招投结合”的创新模式。这一切让李想倍感信心,最终选择与武进区达成合作。2016年4月,武进区投资理想汽车7.8亿元,助力其迅速崛起。2023年,理想汽车销量超过37万辆,营收破千亿,成为当年造车新势力的销售冠军。
不止理想汽车,比亚迪也看中了常州的潜力,随后在常州落地生根。理想和比亚迪共同树立了常州新能源整车制造的新标杆,助力常州向“新能源之都”迈进。据统计,2023年,全国每出口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来自常州;2024年以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1万辆,占全省产量的61.3%。
不仅如此,常州还将目光瞄准了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2016年,全球动力电池销量第一的宁德时代在常州溧阳落户,随后比亚迪、蜂巢能源、中创新航也相继扎根常州。数据显示,常州的动力电池产能占据全国三分之一,居全国首位。
多年来,常州坚持整车与动力电池两翼齐飞,致力于“强链、补链、延链”建设,打造了完善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截至目前,常州已拥有3400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产业链完整度达到94%,全国领先。依托这一坚实基础,常州在2023年顺利跻身“万亿俱乐部”。
随着常州成为“万亿城市”,江苏与广东的“经济之争”再次升温。作为中国经济的两大引擎,江苏与广东对“中国经济榜首”的争夺由来已久。
此前,两省均有4个“万亿城市”。如今,常州成为江苏第5座“万亿城市”,略胜广东一筹。尽管广东的经济总量仍领先江苏几千亿,但随着江苏“团结一心”的发展模式,许多人对江苏充满了信心,认为江苏未来有望登顶。
无论是广东守住“擂台”,还是江苏成功逆袭,这都将是中国经济史上的重要篇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