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车下线,海外销量占比首次突破两成
2025年7月2日那天,我还在修家里老君威的雨刮电机,微信群突然炸了——有人发来一张照片,说是比亚迪在巴西卡马萨里市的工厂第一台新能源车下线了。其实前一天晚上就有风声,但谁都没想到,这座斥资55亿雷亚尔、年产能15万辆的大厂,从动工到首车只花了15个月,比我家小区楼盘盖得还快。
这事儿搁汽车圈就是个大新闻。毕竟拉美市场以前谁敢想会有中国品牌本地造新能源?而且听说现场请了一堆当地政要,仪式感拉满。群里那个做物流的小李直接发语音:“你们知道吗?现在去巴西的船都排不上队!”他刚给一家汽配公司送过一批零件,说现在南美那边缺啥都贵。
其实早在几天前,比亚迪第五、第六艘自有滚装船“BYD XI’AN”“BYD CHANGSHA”已经各载着7000辆新车奔赴巴西和欧洲。我表弟搞外贸,他去年还吐槽订船难,今年就看着自家的货跟着这些大块头一起漂洋过海。“咱们以后不求人啦!”他说得眉飞色舞。
这几年身边不少人调侃:比亚迪不是在建厂,就是在考察建厂路上。这回倒真不是玩笑——光海外工厂布局就像下五子棋一样,一片片落子开花。除了刚投产的巴西基地,还有柬埔寨、泰国、匈牙利……我记得某次出差去曼谷机场,还见到罗勇工业园门口挂着巨大的BYD广告牌,当地司机用蹩脚英语问我要不要试驾他们的新电动车,“cheap and strong”,说完自己乐半天。
不过讲真,本土化生产到底香在哪儿?我爸那代人总觉得进口才高级,可实际买起配件和保养的时候才明白:本地制造省心多了。我朋友老周去年移民去了圣保罗,他特意跑去问4S店师傅,说新开的比亚迪工厂带来了好多岗位,本地人抢着进。他老婆原来做行政,现在转行当质检员,每天下班还能顺便学点中文。“工资涨了不说,公司食堂还有米饭吃。”她微信里这么跟我们显摆。
翻翻数据,自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进入巴西市场后,比亚迪卖出去13万多台。今年第一季度单季销量破2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直接干到了冠军位置;5月份甚至爬到了全品牌零售第四名,占据9.7%的份额。有意思的是,有位维修师傅分享:最近进场最多的就是本土组装的新款EV车型,“零部件好找,油水也好赚”。看来大家伙对国产动力系统还是挺服气,只是偶尔吐槽空调滤芯换起来费劲——可能是适应热带气候加厚设计吧?
再往远一点看,不止南美火热。柬埔寨今年也开始动手搭新基地,还计划一年内铺10家销售服务门店,把渠道网织密。据一个专跑东南亚游学团的小姑娘爆料,她今年春天路过金边时看到一大片围挡,上面画满蓝绿相间的大Logo,看样子很快又是一处新阵地。而匈牙利布达佩斯总部,则主攻研发和智能驾驶技术,据说联合三所高校搞项目,有点像国内大学生实习基地升级版。本土化人才储备这一块,他们走得挺扎实,不像某些合资品牌只顾眼前利润。
再插一句冷知识:泰国罗勇那座超级工厂,目前已经稳定输出每年15万辆整车。有网友传言印尼和墨西哥也正在选址规划阶段,这种全球网络布局,以后可能会让“出口”这个词变成历史名词。我一个做二手进口生意的大叔曾经抱怨:“以后哪还有水货可捞?”但转念又想,如果连配套维修体系都全球同步,那买二手反倒更安心,也不用担心小众车型没人修理或者等半年配件从中国漂洋过海寄来。
这种集群式扩张背后的秘诀,其实就是把成熟高效的一体化地产销模式复制粘贴过去。不只是把流水线搬过去,更是整个供应链管理、本土适应能力全打包输出。我亲戚前年被派驻越南负责设备安装,他私底下告诉我:“他们不仅管生产,还帮忙培训当地技师教怎么修怎么养护。”这种软硬兼施,很容易让产品迅速融入当地生活节奏,比如针对不同国家气候调整空调制冷曲线、小范围不同轮胎型号等等,都属于幕后功夫活儿。这些细节,在朋友圈聊起来才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略掉,但正因为如此才能真正扎根下来,而不是昙花一现。
话题扯回运输环节。今年6月底,第六艘滚装船“BYD CHANGSHA”号启航,我朋友圈刷屏都是它庞大的身影。一位常跑码头的老司机感慨:“以前拼单拼到哭,现在终于能专船直达。”据统计,中国目前只有33艘汽车运输船,日本283艘、韩国72艘,大部分服务于本国企业,所以中国出口商只能挤剩余空间导致租金暴涨。据Vessels Value的数据,6500标准箱滚装船2020年的日租金约2万美元,到今年已飙升至12万美元左右。有时候遇上海运高峰期,一个舱位要抢破头,我同事去年年底为了赶圣诞档期,多掏了一倍钱还是晚了一周交付客户,被老板骂惨了。所以自主造自己的运输舰队,是唯一解法,否则指望第三方物流拼单永远受制于人。而且自营之后最大变化就是交付周期缩短,小批量订单灵活安排,再也不用等别人凑够数量一起发货。“时间就是命根子”,这是我们汽贸圈流传的话,每耽误一天都是钱啊!
别的不提,就拿上半年自营滚装舰队累计运输了超7万台新能源整车,仅物流成本就省出来1.6亿美元(信源见商务部及相关行业协会)。效率提升后,下游客户满意度直线上升,一位澳洲经销商曾抱怨之前等货如坐针毡,如今每月固定补仓轻松多了。他甚至夸奖国内售后响应速度越来越接近日韩系水平。这里面少不了无数幕后工作人员加班熬夜协调资源,据内部人士透露,为保证准时交付,有时连港口卸货流程都会临时优化,比如提前预报关资料或增派拖运车辆以防堵塞码头通道。这些琐碎操作虽不起眼,却决定最终用户体验好坏,也是许多人不知道的小细节之一。(此段内容参考业内访谈与公开数据)
转折点出现在今年盛夏。当海外销量占总量超过21%,尤其6月首次冲破9万辆大关,占整体近三成,无论怎么看都是个分水岭。不少业内老人感叹:中国汽车终于迈出了从出口商向全球企业身份切换的一步。在欧洲,比亚迪海鸥五月同时登陆十五国,经销商忙得脚打后脑勺;波兰斯洛伐克上线第二款插混车型,对抗高油价痛点效果明显。据德国汉堡某华人工程师反馈,新上市EV冬季续航表现优异,因为特意为北欧市场定制升级版电池温控系统,再低温环境下掉电慢很多。本来德系粉丝对此嗤之以鼻,用上一冬发现并没有宣传中那么脆弱,于是在论坛悄悄改口风,说“中国制造越来越懂行”。
澳大利亚七城46家门店形成销售网格,从纯电到混动覆盖各种需求场景。我高中同桌移民悉尼多年,今年第一次主动联系我咨询购置税政策,因为他女儿学校组织参观体验活动回来吵着要买“小企鹅”(即海豚EV),理由居然是充一次电可以逛遍市中心所有公园!日本方面,今年五月上牌量突破400台,其中旗舰SUV贡献六成以上份额,当地主流媒体罕见正面报道其智能辅助驾驶配置,“高速巡航识别标志准确率高于平均水平”。据东京一家大型经销集团负责人介绍,他们准备年底前将门店扩展至100家,并引入PHEV与K-Car EV双路线以迎合日本消费者偏爱紧凑型与低油耗产品特点(信息来自业界交流及公开采访)。
柬埔寨则呈现爆发性增长,一季度订单同比激增521%。有人开玩笑称,“以后金边街头撞见熟脸概率大幅提升”,原因无它,新旗舰展厅面积足足1.5万平米,本地员工比例超过80%。更重要的是渠道网络逐渐深入乡镇级区域,让更多普通家庭第一次接触并考虑购买新能源汽车,而非仅限城市精英阶层使用权。(相关数字源自官方发布)
并非所有地区推广过程都顺风顺水。例如俄罗斯远东地区因极寒天气导致部分早期批次出现充放电异常问题,经厂家紧急OTA推送软件补丁解决。中东某石油富裕国家由于充换设施建设滞后,使纯电车型渗透率依旧有限。但总体来看,多元矩阵策略逐步构筑起稳固抗风险体系,即使局部受阻,也不会影响整体推进速度,这是传统出口思维难以企及之处。(案例由国际友人经验整理)
值得留意的是,根据王传福此前透露,今年目标550万辆,总体规划海外贡献80万辆,占14%左右。从现实走势看,由于国内增长趋缓以及国际运输效率提升,两项叠加作用推动实际占比不断抬升。如果按照当前趋势发展,很可能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不过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更关心的问题反而简单粗暴,比如未来是否还能享受到价格红利?是否能快速获得原装备件支持?这些具体琐事,将决定终端用户对品牌忠诚度究竟如何演变。(部分观点采集自社区讨论板块)
最后闲聊一句,上周末隔壁邻居阿姨找我帮忙检查她刚提的新款混动车发动机舱异响问题,其实只是保险盒盖没扣紧,但她坚持让我陪她试驾绕湖一圈。途中阿姨絮絮叨叨念起自己年轻时骑凤凰自行车穿梭胡同,如今却能安安稳稳开国产新能源汽车畅游郊外,而且手机App随时查定位查剩余续航。“时代变啦,”她笑道,“咱们再不用羡慕外国人的东西。”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