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我就有一种感觉——宝马奔驰都在发力纯电SUV,怎么说呢?感受到的,是一种行业新战局的端倪。今天手头快递到的最新数据:去年全球新能源SUV销量增长幅度估算在30%-50%(体感/估算,不狠准),而奥迪的炮灰地位似乎悄然浮现。开门第一件事,我得说,最近试驾这几台车的现场感受,要比纸上键盘值来得真实。
记得有次在展厅,销售问我:你觉得这台新车,开起来感受怎么样?我随口说:动力算中规中矩,续航还行,但只是不如宝马奔驰那么一炮走红。他说:价格其实也挺有竞争力的。这也说明一件事——配置上的微妙差异,潜移默化影响着消费者心理。
对比一下:奥迪Q6L e-tron的指导价大概36.98万到39.98万(官方信息,样本少),全系用单电机后驱,电池用的是107度的‘平板’电池,纯续航752公里(估算,略有偏差)。而宝马iX3,电池容量只多了个1度,体感续航逼近900公里(算得很模糊),配上双电机,百公里0-100不到5秒(样本有限),驾驶感受偏向灵活。奔驰GLC EQ,电池更小点(94度),但它的速度快点,加速4.6秒,而且双电机操控感,令人期待。
这里我觉得,奥迪少了点‘键盘值’(这段先按下不表),键盘值也就是你操作的流畅感、科技感、用料。中控简直就是平平无奇,和宝马奔驰的设计比起来,确实少了点哇的感觉。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价位品相,奥迪配置的差距挺大的?我倒觉得,汽车这东西,其实买的还是那点体验。
说到设计,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宝马X3的前卫感明显胜出。大圆滑的中网,和第一代3系的肾造型一样,像个老朋友其它品牌还在试水火,但宝马早就定了调。内饰的话,虽然没有奥迪的双连屏,但那个投影天际屏,也让我觉得,未来车的显示屏,可能就像我们家投影仪一样,真假难辨。
此刻我突然想到个问题:你有没有注意到,国产车配的智能越做越复杂,反而我觉得某些技术还没打磨到位。比如自动驾驶,操作繁琐多,反倒比手动更累。诶,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自我反思,是不是技术越多,反倒越难用?毕竟,大家都希望,开车只是坐着,像喝杯咖啡那么舒服。
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有人提到国产宝马可能会加长轴距、座椅更宽,支持HarmonyOS NEXT这类重磅功能。你有没有觉得,其实那些加料大多是拼颜值+颜底的戏码?真正能留住用户的,还是车的驾驶感和可靠性。而奔驰,似乎仍在用副驾显示屏等小伎俩,试图吸引高端用户。
我个人稍微保留点观望:国产BBA的价格可能会因为加料变贵,消费者是不是会因此迷失方向?毕竟,苹果手机的硬件可能差不多,但我们还买不买品牌的饥饿感?你看,国产新能源车层出不穷,特斯拉的销量常青树让人羡慕,又让我疑惑:为何豪华品牌在这个赛道还没找到最佳切入点?
我不太确定是不是因为供应链上的博弈,导致某些技术挂得慢——比如那块固态电池到底啥时候能普及?会不会其实技术被卡住了,只能用旧的方案拼凑?如果一个大厂突然决定拉锯成本,把电池续航拉到1000公里,价格会不会一下子飙升?或者说,行业一直在鸡与蛋的怪圈里:技术还不成熟,价格又涨不上去。
当然啦,这都只是猜测(这段猜得挺随意的,别太较真)。我想说的是,车企的研发,就像是大厨炒菜,调料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车变得好吃。真正打动我的是哪一款车?其实是那个看上去平凡,但细节我能用心体验的车型。比如购车时,我会特别留意座椅的包裹感,或者中控按键的触感。
说到有没有想过,真正打动用户,似乎越来越不在于加量,而在于减法?就像买新车,可能我们都在挑刺,但其实最需要的,是那一份用心的平衡。下一辆心仪的纯电SUV,最终会是什么样的呢?或许,是那个能在你不经意间,用微小细节打动你的车。
也许,某天我会发现——最好的车,就是那个你能在路边小站,看见的小细节,静静陪伴你,日复一日。
你说,车还会不会再有惊喜?或者,它们的未来其实早已写在了市场的每一份微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