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
就是咱们印象里那些勤勤恳恳、外形中规中矩的日系家用车,尤其是SUV,好像一夜之间都商量好了似的,纷纷跑去健身房办了张卡,练出了一身“肌肉”。
就拿斯巴鲁这个品牌来说,那个车标是六颗星星,一直坚持用纯进口方式卖车,技术上还有点“小偏执”的牌子,它旗下最受欢迎的车型“森林人”终于在国内迎来了换代。
可这新车一亮相,很多人凑近一看,心里都犯起了嘀咕:这车怎么越看越像美国车?
这到底是日本设计师的审美变了,还是背后藏着什么咱们普通消费者不知道的生意经呢?
今天咱们就借着这新款森林人,好好把这事儿聊个明白。
咱们先来看看这台新车到底长什么样。
如果你对老款森林人那种圆润、温和的形象还有印象,那看到新款,你可能会有点不太适应。
新车整个车身,尤其是车头部分,用了大量硬朗的直线和折角,整个前脸看起来更高、更厚实,以前那种文质彬彬的感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很强的力量感和硬汉气质。
车灯的造型也变得更加锐利,不再是那种温和的眼神。
最有意思的是车尾,那个C字形的尾灯设计,让不少人第一眼看过去,都觉得有点福特探险者或者锐界的影子。
这种感觉不是空穴来风,它确实在设计语言上,向现在主流的美系SUV靠拢了。
其实,有这种变化的远不止斯巴鲁一家。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丰田的RAV4荣放,是不是也从前几代那个圆滚滚的城市小青年,变成了现在这个棱角分明、看起来就不好惹的“硬派小伙”?
还有三菱的欧蓝德,换代之后也是变得异常魁梧。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商业逻辑,说白了,就是车要卖给谁,就得长成谁喜欢的样子。
对于斯巴鲁、丰田、三菱这些日本车企来说,它们在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既不是日本本土,也不是咱们中国,而是广阔的北美市场。
根据斯巴鲁自己公布的销售数据,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加起来,常年要吃掉它全球总销量的七成以上。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就是斯巴鲁每生产十台车,就有至少七台是运到大洋彼岸卖给美国人和加拿大人的。
那么,北美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车呢?
他们普遍偏爱那种尺寸大、看起来结实、充满肌肉线条、能给人带来安全感的车型。
这种审美,正是我们常说的“美系范儿”。
所以,为了在自己最大的金主市场上获得成功,这些日本车企的设计师们,就必须把北美消费者的喜好放在第一位。
这就像一个开饭馆的老板,虽然自己是湖南人,擅长做湘菜,但如果把饭馆开在了广东,那菜谱里肯定要多加几道清淡的粤菜,整体口味也得跟着调整。
这是一种面向全球市场的必然选择,为了销量,设计上必须有所倾斜。
但是,这种为了迎合北美市场的设计,搬到咱们中国市场,情况就有点微妙了。
新森林人看着是壮实了不少,可咱们拿出卷尺一量,它的车长是4670毫米,宽度是1830毫米,跟老款比,也就是稍微长了点、宽了点,连车身高度都没变。
这个尺寸数据,如果放在几年前,可能还算主流。
但放到现在,尤其是在咱们自主品牌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个尺寸就显得有些不够看了。
现在咱们国内市场上,二十多万的国产SUV,车长做到四米八、四米九的比比皆是,后排空间大得可以轻松跷起二郎腿。
所以,新森林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穿了件厚实的肌肉外套的人,看起来很壮,但实际上骨架并没有比别人大多少。
这种“视觉上的强大”,和我们国内消费者越来越看重的“空间上的宽敞”,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比。
说完了面子,咱们再来聊聊里子,这才是斯巴鲁这个品牌最核心、也最值得说道的地方。
这次新款森林人在国内上市,只提供了两个配置版本,都搭载了一台2.5升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而且是斯巴鲁看家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再配上它那套引以为傲的全时四驱系统。
起步价格定在了24.98万元。
这个价格,对于一辆纯进口、带四驱的燃油SUV来说,其实不算离谱。
在如今这个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大行其道,甚至三缸发动机都开始普及的年代,还在坚持使用这种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昂的大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品牌,除了顶级跑车保时捷,可能就剩下斯巴鲁这一家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个“水平对置”到底好在哪?
咱们可以打个简单的比方。
绝大多数汽车的发动机,里面的气缸活塞都是上下运动的,就像人站着跳。
而斯巴鲁的水平对置发动机,气缸是平躺着横向布置的,活塞就像两个拳击手在水平方向上对打。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把整个发动机的重心降到非常低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重心越低,物体就越稳定。
对汽车来说,更低的重心就意味着在转弯的时候,车身的晃动和侧倾会小得多,四个轮子能更紧地抓住地面。
开起来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扎实、特别稳,能给你很强的信心。
再加上它那套左右完全对称的全时四驱系统,能非常智能和均衡地把动力分配给每一个车轮。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无论是南方的雨季湿滑路面,还是北方的冬季冰雪天气,它都能提供远超普通两驱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套“祖传手艺”,才是斯巴鲁真正的精髓,也是它敢于以纯进口身份卖到这个价位的底气所在。
然而,恰恰是这份坚持,也让它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用同样的二十多万预算,我们现在能买到什么样的车?
我们可以买到空间巨大、内饰像移动电影院、中控台上戳着一块比平板电脑还大的屏幕、零到一百公里加速能跑进5秒的国产新能源SUV。
那些车用电,日常开销低;它们有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高速上能帮你自动跟车、保持车道,大大减轻驾驶疲劳;它们的车机系统功能强大,可以刷视频、K歌、打游戏。
当你试图跟这些车的车主去聊水平对置发动机带来的操控乐趣时,对方可能会觉得你在讲一些遥远而古老的故事。
这就是斯巴鲁面临的现实困境:它最引以为傲的机械素养和驾驶乐趣,在智能电动化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面前,显得有些曲高和寡,能欣赏并愿意为之买单的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少。
最后,我们再拉开车门,看看它的车厢内部。
如果说外观是精心打扮过的“美式硬汉”,那内饰给人的感觉,可能就有点像没来得及装修的“老实人”的家了。
中控台上那块竖着放的屏幕,尺寸在今天看来并不算大,操作系统的界面设计也谈不上新潮。
传统的机械式换挡杆,在一片精致小巧的电子挡杆和怀挡设计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放眼望去,车内保留了大量的实体物理按键。
从好的方面说,这确实非常实用,开车的时候想调个空调、切首歌,伸手一摸就能操作,比在屏幕里翻菜单要安全方便得多。
但从审美的角度看,这套内饰设计确实和“科技感”、“豪华感”这些词汇没什么关系。
它仿佛在固执地告诉每一位坐进来的人:我这台车,核心任务是让你好好开车,享受驾驶本身,那些花哨的、用来娱乐的东西,我不太在行,也没花太多心思。
对于那些真正把汽车当成伙伴,享受人车交流的驾驶爱好者来说,这或许刚刚好。
但对于被新势力品牌用各种炫酷科技“宠坏”了的年轻一代消费者而言,这样的内饰,恐怕很难让他们产生心动的感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