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押注郑州,“郑州号”滚装船海试,开启航海新篇!
王传福那句“我们正在开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大航海时代”的话音刚落,比亚迪的第七艘滚装船“郑州号”就在6月23日鸣笛启航,冲进了蔚蓝的试航水域。这艘以比亚迪郑州超级工厂命名的巨轮,船长近200米,肚里能吞下7000辆新车,烧的是更清洁的LNG燃料,预计下个月就能正式上岗跑运输了。它不只是艘船,它是比亚迪冲向全球市场的钢铁誓言。
听到“郑州号”这个名字,懂行的人立刻会心一笑。比亚迪的船队规矩清楚得很——全部用自家生产基地所在地命名。“开拓者1号”打头阵,“常州号”、“合肥号”、“深圳号”、“西安号”、“长沙号”接连跟上,再加上即将交付的“郑州号”和“济南号”,八艘巨轮集结完毕,一年能把上百万辆中国造的新能源车送到地球的各个角落。这哪是船队,分明是比亚迪在海上铺就的一条钢铁长城。
郑州对比亚迪有多重要?看看郑州超级工厂就知道了。这个庞然大物坐落在郑州航空港区,是比亚迪全国版图里连片面积最大的整车基地。在这里,机器手臂上下翻飞,50秒,仅仅50秒,一台崭新的比亚迪宋L DM-i就驶下了生产线;3秒,仅仅3秒,一支动力电池电芯就诞生了。这里造整车,也造核心的心脏——电池,是真正的全链条超级工厂。去年它一口气生产了54.5万辆车,今年还在拼命招兵买马,下半年还要继续扩招。
更绝的是工厂位置。郑州超级工厂边上,就是占地50平方公里的郑州国际陆港。造好的新车,出了厂门几乎就能直接“坐上”中欧班列,15天就能抵达欧洲客户手中。这种“厂门对箱门”的无缝衔接,让运输效率高得吓人。工厂以东不远,尉氏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日夜运转,郑州开封一带已经形成了扎堆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带,紧密地给郑州工厂打着配合。郑州,正稳稳地成为比亚迪撬动世界的大支点。
比亚迪疯狂造船背后,是曾被高额运费卡脖子的痛。就在不久前,中国车企想要把车卖到欧洲,还得看外国船东的脸色。一天租金15万美元!跑一趟欧洲动辄四五十天,光运费就烧掉900万美元,摊到每辆车上就是近万元人民币。这几乎把辛辛苦苦造车的利润吃得精光。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曾无奈感叹,单车利润有时低得像“一斤猪肉钱”。自己造船,就是要把这卡脖子的手掰开,把钱挣回来。
效果立竿见影。有了自家船队保驾护航,比亚迪的海外战绩一路狂飙。今年5月,比亚迪单月出口新车8.9万辆,创下历史新高;前五个月出口总量冲到了37.42万辆,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还多!今年4月,比亚迪更是作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汽车品牌,跻身全球汽车品牌销量前五。这股气势,挡都挡不住。
眼光放得更远,比亚迪的野心是全球前三。2025年海外销售目标瞄准80万辆,到2030年,更要实现海外销量占到集团半边天。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打造强大的“海上马车夫”——自有船队,比亚迪还在海外紧锣密鼓地建家立业。在匈牙利塞格德,10亿美元砸下去的大工厂明年就要出车了;土耳其的新工厂也在推进中。在欧洲建厂,直接在当地生产销售,能巧妙避开欧盟的关税壁垒。
“郑州号”劈开波浪的这一刻,意义早已超越一艘新船下水。它和它身后庞大的郑州超级工厂,是比亚迪征战全球棋盘上的关键落子。有了郑州强大的生产力支撑,再加上自家船队打通的海上动脉,比亚迪的全球之路正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稳。自己造船自己运,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深海里,终于牢牢握住了方向盘。看着“郑州号”驶向深蓝,一个问题不由浮现:当比亚迪的八艘巨轮全部就位,世界汽车运输的格局,会不会就此改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