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这次公布新售价,我采点真实经历来说。先不说车型怎么布局,我昨天去了个朋友开的车行顺便试驾几辆。试完后,我心里就开始琢磨,这价格摆在那儿,还能打什么折扣?会不会有经销商的托盘价?一线试车不代表终端成交价。
我试了G9——这个车我之前在展厅看过,外观碾压不少合资SUV,拉开车门一瞬间,感觉像走进未来感空间。暗暗记了个数字:整车长超5米,座椅布局也豪华。试驾时,动力线感很顺畅,觉得比豪华品牌的里程碑还要舒服。旁边人说,价格还能再打。我心里立马闪过:官方售价跟市场价差别还是挺大的,靠渠道折扣能要到吗?不确定。
还有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次试的智己LS6也是不错。那车给我印象更偏运动,配置感强,但价格比小鹏便宜点。两看差别:一个偏科技范儿一个偏运动风格,实际用下来哪个更实操?这个得看人了。其实我偏向体验感强的,觉得小鹏G9的智能座舱确实有点领先,但现实中,渠道竞争激烈,店里还在放折扣消息。
在试车过程中,遇到一位试驾的车主,他满脸喜色。聊起价格:你看那G9,标价35万,从去年到现在都没怎么变,还挺稳的。我插话:可是你知道吗,某些朋友说,实际成交能比官方价低3-5万。他笑笑,那关键看成交能力和渠道。其实我一直在想,价格透明了,是不是反而让市场变得更理性?还是让经销商更难暗度陈仓?这其实也关系到供应链的博弈,车厂和渠道商,想稳住利润,又不丧失市场吸引力,挺难。
说到价格,心里有个小疑问——到底哪款车在实际操控成本上占优势?粗算一下,小鹏P7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3-14度电左右,不算特别低,但考虑到续航和充电速度,似乎还行。而我问了个销售:你们的利润空间大不大?他笑,这个不好说,但能留点利润的,都是质量不错的。问题是,当前车市热闹,价格战激烈,腾势D9、比亚迪D8都在抢占市场,那小鹏的价格策略能走多远?渠道和补贴政策的配合就像一炮打响,谁能占得先机,谁就能赢。
我还在想,小鹏此番布局,从入门到中高端,价格层级走得算不错。其实我觉得,厂商对自己能造多火比能造多全更重要。之前我试了阿维塔07,也试了智己LS6,这俩都不错,但价格和定位都很敏感。你要问我:身边有人换车吗?嗯,倒是有几个人在考虑更换,比如要更大 SUV 或者更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有人问我:你会考虑换车?我说:还没决定,要看年底交付和实际体验。车子这种东西,价格再美,只要体验不够,还是没法下决定。
这让我觉得,小鹏今年的策略还是挺实在的——用价格层梯,一步步吸引不同预算的用户,把产品线往更轻、更智能、更优配置的方向走。但市场需求变化得太快,谁稳得住,尚未可知。就算是连续两个月打折优惠,还是有人在担心未来市场空间。
其实我更关心:现在选车的人,真的是看价格、配置,还是更在乎那点看得见的驾驶体验?。可能多数人还是先被外表吸引,然后再慢慢理清用车痛点。像我身边的朋友,倒不是一直盯着某款车价格,而是更在意能不能耐用,维修方便,保值率怎样。
好奇你们,你们会更看重哪一款车:定价是否合理,还是用车体验?而我自己,临场的小猜测是:即使车厂价格透明了,好像市场份额还是要靠服务赢。毕竟,谁能第一时间解决用户金钱和体验的痛点,才最靠谱。
这样一说,剩下的问题也挺明显:你觉得,未来价格战会不会变得更激烈?又或者,厂商该如何在保证利润的让用户感觉物超所值?这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