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简直像雾里看花,扑朔迷离。
前些日子,坊间盛传丰田要“迎娶”哪吒,这消息炸开了锅。
结果呢?
两家立马跳出来“辟谣”,否认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
丰田中国撂下一句:“闻所未闻!” 哪吒那边也直斥“子虚乌有”。
可这桩“乌龙”,细咂摸起来,饶有趣味。
一方面,哪吒的“拥趸”们,那是翘首以盼“喜事临门”。
缘何?
简单来说,荷包殷实,才能高枕无忧。
倘若哪吒真个“风雨飘摇”,售后、残值,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损失。
这种心境,恰如买了“半拉子”工程,日夜盼着“金主爸爸”来接盘。
另一方面,丰田的回应,也耐人寻味。
“闻所未闻”,这四个字,信息量着实不小。
是避之不及?
还是压根儿没放在心上?
毕竟,丰田如今依旧是汽车界的“执牛耳者”,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人家一年的净利,抵得上国内七大车企的“总和”。
这七大车企是何方神圣?
比亚迪、上汽、广汽、吉利、长城、北汽、长安, 哪个不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仅凭这一个数字,便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更何况,丰田还在沪上兴建了一座独资工场, 专事生产雷克萨斯的纯电车型。
试问,它若真有意于新能源, 何需“纳娶”哪吒?
自己另起炉灶,岂不更胜一筹?
然而,症结也在此处, 为何会有这等“流言蜚语”传出?
这背后,恐怕还是哪吒汽车自身难掩的“窘态”。
庚子年伊始,关于哪吒的负面音讯便层出不穷。
什么员工讨薪、供应商催款, 闻之令人扼腕。
假若真如传闻所言, 哪吒的资金链捉襟见肘, 那被“收编”, 委实是个能想到的上佳之策。
观之,此事颇有几分“皇帝的新装”的味道。
众人皆心知肚明, 哪吒当下面临困境, 而丰田财力雄厚, 若能施以援手, 自然是普天同庆。
只不过,这层窗户纸, 谁也不愿戳破。
当然,从丰田的视角出发, “迎娶”哪吒也并非毫无益处。
譬如,哪吒的车机系统, 堪称行云流水, 中文适配亦是精益求精。
这些皆是本土化的优势, 有助于丰田更快地融入中国市场。
须知, 现如今的智能汽车, 车机系统体验不佳, 可是要被消费者口诛笔伐的。
但反过来说, 丰田当真需要哪吒的技术吗?
恐非如此。
电气化技术, 丰田自身也在深耕, 且实力不容小觑。
工厂、渠道, 这些更是丰田的看家本领。
由是观之, 这桩买卖, 对于丰田而言, 似乎并非那么划算。
实则, 这类“桃色新闻”的出现, 也折射出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 国产新能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竞争态势白热化。
另一方面, 传统的汽车巨擘也在加速转型, 试图在这条新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咎于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时, 是否忽略了传统车企的如履薄冰?
丰田纵然家大业大, 但在新能源领域, 确实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如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推出更符合消费者诉求的产品, 是丰田亟待深思的命题。
故而, 丰田与哪吒的关系, 恰似两位不同赛道的竞逐者, 一位经验老道, 但略显迟滞; 一位朝气蓬勃, 但根基不稳。
他们之间, 或许没有兼并, 但定然存在合作与竞争。
毕竟,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 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至于未来走向何方, 谁又能预料呢?
或许有朝一日, 这“无稽之谈”便弄假成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