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车市复苏的浪潮中,大众集团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4月10日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这家德国汽车巨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同比增长1.4%至213万辆,但在其最大单一市场中国却遭遇滑铁卢——销量同比下滑7.1%,纯电动车跌幅更是高达37%。这组反差强烈的数据,揭开了传统车企转型路上的深层困局。
一、全球表现:燃油车撑场面,豪华品牌集体哑火
尽管大众品牌乘用车以5.1%的涨幅扛起增长大旗,但奥迪、保时捷两大豪华品牌却分别下滑3.4%和7.9%。这种分化暴露出消费降级趋势下,中端车型更具抗风险能力的市场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南美市场16.6%的暴涨与北美市场4.4%的稳健增长,为大众提供了关键缓冲。
二、中国市场:电动化失速敲响警钟
作为大众全球最大市场,中国市场一季度64.41万辆的销量中,纯电动车仅占极小份额。相比欧洲113%、北美51%的新能源车增速,中国37%的暴跌显得尤为刺眼。这与其ID.系列电动车频繁降价仍难敌比亚迪、蔚小理等本土品牌的现状形成残酷对照——数据显示,大众纯电车型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份额已不足2%。
三、转型阵痛:大象转身的代价
大众集团21.68万辆的全球新能源销量看似亮眼,实则暗藏隐忧。在欧洲市场,其新能源车增长主要依赖政策补贴和碳排放罚款压力;在北美,则是吃到了特斯拉开放超充网络的红利。但在智能化、本土化更为激进的中国市场,大众的MEB平台产品在续航、智能座舱等方面已显疲态,软件部门CARIAD的多次跳票更让集团陷入被动。
大众中国CEO贝瑞德近期宣布将研发周期缩短30%,并推出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CMP平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转型能否成功,将决定这家年销800万辆的汽车帝国能否守住阵地。当电动化竞赛进入下半场,传统巨头的光环正在消散,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革新勇气,才能避免成为新时代的"诺基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