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雅万高铁深陷亏损困局,票价高昂客流难满,经济规划为何成空谈?

一条高铁,亏损竟然直接奔着3.5亿美元去了,这不是"跑得快"的问题,而是跑得“伤财”。雅万高铁,曾是人们寄予厚望的梦幻之作,如今却成了经济泥潭里的挣扎者。印尼这场高铁舞台剧,一开场就带来了一个让人皱眉的票房“窘境”,背后的真相值得细细剖析。

印尼雅万高铁深陷亏损困局,票价高昂客流难满,经济规划为何成空谈?-有驾

先从那张小小的车票说起,单程16美元,对于每月平均工资不过360美元的印尼普通民众来说,是不是有点奢侈?简单点说,花7美元就能搭乘一辆大巴车,那为什么还要多花一倍的钱体验高铁的“速度与激情”?连最初预计每天2.9万的客流量都没跑满,这单薄的载客率就明晃晃地写着“入不敷出”四个大字。

而光靠票价,是注定扛不住高铁的巨额开销的。雅万高铁这回应该深刻意识到,高铁不仅是铁皮壳子,它需要跟周围的城市经济形态深度绑定。"京沪高铁是怎么扭亏的?靠的是配套开发!"——这个经典的案例没拷贝过去,却在印尼变成了一张未展开的蓝图。规划中那些充满活力的商业区、新城镇,梦想如今还停留在纸上;而高铁站周围显得孤零零,连个能买瓶水的小商铺都难找。乘客下了车,巴不得赶紧走,谁家的经济能光靠“点到点”的交通模式活得长久?

印尼雅万高铁深陷亏损困局,票价高昂客流难满,经济规划为何成空谈?-有驾

雅万高铁的真正失误,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的“错位”。印尼层层审批、低效的行政操作,让那些原本应该落地的开发计划变成了空谈。这就好比一个人把家里装修得精致豪华,却迟迟不装个水电设施,住着住着你就发现,对不起,这房子真活不了。

当然,问题不止在印尼人的“拉胯”。雅万高铁的球场上,现在换到了第二赛场——债务重组。印尼急切地希望能延期还款,利率降一降,这好比去银行砍价贷款,想着“以拖待变”,用时间换空间。而中方呢?作为“一带一路”标杆项目,这可不是丢得起面子的事,既要顾着国际形象,又得精打细算别赔了本。双方的考量点早已不只是建设速度,而是高铁建成后,怎么养活它。

印尼雅万高铁深陷亏损困局,票价高昂客流难满,经济规划为何成空谈?-有驾

在这场合作的下半场,印尼显然需要学会真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光靠找中方“续摊”,不是长久之计。政府需要动起来,把TOD模式搞活,盘活沿线资源。那些还没修好的配套设施该修的修,该买的买,土地规划上的大门要敞开,别让繁琐的流程成了绊脚石,还可以学着引入私人,用PPP模式分担风险,把市场这盘棋做好。

对中国来说,这场“高铁牌局”的教训也来得深刻而及时。以后推进类似的海外项目,财政承受力和执行效率,必须列入优先级评估。协议签订时,多花点笔墨谈成本分摊和收益保护机制,也不失为一种风险预防。毕竟,到最后,不论合作方有多努力,全程亏损的滋味都不好受。

印尼雅万高铁深陷亏损困局,票价高昂客流难满,经济规划为何成空谈?-有驾

高铁项目的设计往往载着对未来发展的雄心壮志,但雄心壮志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落实基础,也可能变成一场昂贵的冒险。高铁的开通只是起点,再没有经济支持和运营能力的跟进,这份“高速”很可能短命。

那么问题来了,高铁究竟是一条经济的通道,还是一条需要长久治理的财务大桥?赌上未来的战略意义,是否也带进了被高成本压得喘不过气的隐患?雅万高铁的故事不禁让我们思考,对这些经济大工程,到底该怎么看又该怎么办?

印尼雅万高铁深陷亏损困局,票价高昂客流难满,经济规划为何成空谈?-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