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如今热闹非凡,企业业绩的“冰与火之歌”着实引人深思。过半车企上演增收不增利的尴尬戏码,而少数角儿却逆势翻红,让人不禁想问:同样从车圈抢饭吃,为啥表现差距这么大?
首先,老戏骨江淮汽车的“滑铁卢”一再成为热议话题。这位曾经的实力派选手,如今却亏损超14亿,成为市场的悲情角色。这背后光靠“销量差”可说不通。联营伙伴大众安徽挑起10多亿亏损的大梁,资产减值和代工合作失效也如雪上加霜,乘用车销量和出口齐齐减少,让江淮跌到了谷底。简直是多重打击一起上,连板凳都不给留。试想,连合资品牌都帮不上忙,当年的强势伙伴蔚来也不再续约,这感觉就像踢球时队友突然退赛,只剩光杆司令独舞,如何赢得比赛?
再来说比亚迪,这位新能源领域的“流量明星”,如今却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局。虽说收入看上去依然可人,利润却成了个难堪的数字。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行业价格战咄咄逼人,还有新势力和传统车企挤破脑袋抢赛道,比亚迪的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不愧是新能源市场的“新老双难”挑战,既要对抗老牌传统燃油车企价格战,还得盯紧旁边紧追不舍的特斯拉、蔚来等新对手。这就好比被两种野兽夹击,也难怪它的盈利空间逐步压缩。
相反,赛力斯华丽地扮演了“逆袭小生”的角色,收入和利润的增长甚至超出市场预期。当然,还是得提一句:第三季度它的净利润也同样“承压”,下滑了不小比例。价格战一再重创公司盈利,即便像赛力斯这样相对灵活的小玩家也无法独善其身。毕竟,新能源车市场的牌桌上,没有谁能真正躺着赚钱,多数公司正在为了利润硬撑。
不过,一些传统车企倒是亮出了一手好牌,比如福田汽车、上汽集团表现不俗。上汽集团收入破4600亿,还净赚了81亿,福田汽车的利润增长更是高达157%,刷新了市场认知。这不仅是传统车企彰显底气,更是它们在背后狠抓成本、扩展版图等多维动作的底气所在。福田汽车这种快速增长,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传统车企的“久经沙场”实力。不跟风打价格战,反而开源节流、精心拿捏市场份额,这一招硬是给新能源车企上了一课。
看着这些车企互拼表现,我不禁想起身边经历。这里的车市竞争,还真像“年终抢绩效”的职场人,有人拼命熬夜加班做方案,却空耗精力,让身体指标闪黄灯;有人稳稳守住学术范儿,几年如一日扎实研究,最终却迎来了升职跳升工资的双赢局面。车企也一样,比拼的不仅是跑得快,还得看留得住,有没有给消费者和市场留下长远印象。
难道当今车圈真的是价格战谁也躲不过?比亚迪这样的“头部玩家”都受到了挤压,我们又该如何期待市场破局?为啥有些车企就能稳中取胜,而另一边却让人倍感唏嘘?或许,未来不是谁跑得快谁就赢,而是谁跑得助力长远最扎实,这才是真正的强者标准。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