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二手车交易“避坑”指南,安心购车不踩雷!

小李:最近我打算买辆车,预算有限,感觉二手车挺合适,你觉得呢?

小王:二手车性价比确实高,能省不少钱。不过二手车市场情况复杂,信息不太透明,容易出问题。

小李:这样呀!那有啥办法“避坑”吗?

小王:别急,看看辽宁省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法院分享的这两个案例,里面都是实用经验。

案例一:车辆二次置换,差价退还起纠纷

2024年10月31日,李某与王某在某二手交易平台达成车辆置换交易。李某看中了王某名下价值43000元的黑色宝马二手车,打算用自己价值33000元的白色现代进行置换,双方约定李某只需支付10000元差价。达成一致后,两人签订《协议书》,李某通过微信支付9700元,王某表示剩余300元当作加油优惠,随后顺利完成过户。

几个月后,王某告知李某置换的白色现代存在质量问题,双方协商后决定再次置换回来。此时,李某要求王某全额退还10000元差价,王某却以车辆贬值为由拒绝,只同意退还1700元。李某认为自己受到欺骗,便将王某告上法庭。

法院审理时发现,王某主张李某在置换期间转卖了黑色宝马,致使车辆贬值约8300元。双方对退还金额争议较大,承办法官分别与两人沟通。法官向李某说明转卖导致车辆贬值,全额退款不太合理;同时也告知双方,若对贬值数额有争议,可能需进行评估鉴定,而鉴定费用不低。经过法官耐心调解,双方态度缓和,李某承认车辆贬值,王某也同意退还合理差价。最终,王某当场微信转账4000元给李某,纠纷圆满解决。

解锁二手车交易“避坑”指南,安心购车不踩雷!-有驾

法官释法

二手车置换时,交易双方都有义务如实告知车辆的全部真实情况。若一方故意隐瞒质量问题,另一方有权要求赔偿。同时,买方在购车前也有责任仔细检查车辆,若因自身疏忽未发现明显质量问题,也需承担一定责任。在本案例中,由于置换后发现质量问题,且车辆在置换期间被转卖贬值,所以再次置换时,差价无法按原价退还。

案例二:买到重大事故车,“退一赔三”能否如愿?

2021年,袁某在丹东某二手车销售有限公司花费60000元购买了一辆标注有轻微瑕疵的车辆,并与公司法定代表人苏某签订《机动车交易合同书》,合同中注明车辆右侧有碰撞、全车多处喷漆,驾驶室内有进水和水泡痕迹。2025年1月,袁某的车发生交通事故,在保险理赔时发现该车在2020年出过全损车险,属于重大事故车。袁某要求苏某解除合同、退还购车款,并给予三倍赔偿。双方协商无果后,袁某将苏某告上法庭。

庭审中,苏某认为已如实告知车况,车辆定价合理,不构成欺诈。袁某则认为苏某故意隐瞒重大事实,属于消费欺诈,必须“退一赔三”。承办法官分别向双方释明法律规定,告知苏某若构成欺诈将面临的法律后果和声誉损失;同时提醒袁某,车辆已使用4年,判决时会综合考虑车辆现值。权衡利弊后,双方申请庭下和解,最终袁某撤诉。

解锁二手车交易“避坑”指南,安心购车不踩雷!-有驾

法官释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等相关法律规定,如果销售者未向消费者全面、准确地告知车辆曾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导致消费者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购车,这种行为属于欺诈。消费者有权要求撤销合同、退货退款,并要求销售者按照车辆价款的三倍进行赔偿。在本案中,如果苏某的行为被认定为欺诈,袁某确实有权主张“退一赔三”。但考虑到车辆已使用多年,双方最终选择自行和解。

温馨提示

二手车交易风险暗藏,买卖双方都得提高警惕。

对于二手车卖家来说,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秉持诚信原则,如实披露车辆信息,绝不能有欺诈行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到:

1、留存完备车辆资料。在交易前,系统收集并妥善保存车辆的维修保养记录、事故报告、专业检测报告等资料。这些资料不仅能帮助买家更全面地了解车辆状况,减少交易中的信息差,还能在后续出现纠纷时,成为证明自身诚信经营的关键证据。

2、拟定严谨交易合同。交易合同应详细、规范,除明确车辆基本信息、交易价格、交付方式等常规条款外,对于车辆潜在问题、质量保证范围和期限、违约责任等容易引发争议的内容,务必作出清晰、准确的界定,避免因合同条款模糊而引发法律风险。

消费者在选购二手车时,务必保持谨慎。除仔细核实车辆车况,认真核对车辆来源、所有权性质、相关证照、维修记录、违章记录等重要信息,签订正规购车合同并妥善保存交易凭证外,还可参考以下实用“避坑”技巧:

1、查询车辆历史档案。借助专业的车辆历史记录查询平台,输入车辆识别代码,获取车辆的事故记录、维修保养历史、里程数是否存在异常变动等详细信息,全面掌握车辆的过往情况。

2、寻求专业检测助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专业的第三方车辆检测机构对意向车辆进行全方位检测。专业机构凭借先进设备和丰富经验,能够精准发现车辆存在的隐蔽问题,如严重碰撞修复痕迹、水泡车特征等。

3、实地考察交易对象。若与二手车商交易,实地走访其经营场所,观察店内车辆的存放环境、整体车况,了解商家的经营规模和市场口碑。若与个人交易,尽量选择在公共场所进行交易,保障自身人身和财产安全,确保交易的可靠性。

4、细化合同关键条款。在购车合同中,明确车辆的具体配置、手续完备情况、是否存在抵押、事故修复详情等信息,同时详细约定质量保证条款和违约责任。一旦出现问题,清晰明确的合同条款将成为消费者维权的有力依据。

一旦发生交易纠纷,双方应及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来源: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供稿:钟艺 王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