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吹捧为50万内最好的车,如今月销量只有16台,原因在于自主品牌崛起以及合资车优势逐渐减弱,导致飞度市场竞争力不断下滑
我在维修厂工作这些年,能真切感受到市场的变迁。最初,飞度还在旺盛期,不管车友还是朋友,都提起这车便宜、省油、小巧,特别是在二线城市,那算是神车。但那已经是四五年前的事了。最近看数据,7月销量一度滑到两位数,9月才刚飙升到16台,我心里都咯噔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但核心点嘛,归结起来,——自主品牌崛起。
你说自主品牌车是谁在暗中偷笑?这个当然是他们了。从去年起,像吉利、长城、比亚迪这些,品质、设计、科技都大幅提升,价格也很有竞争力。比方说,比亚迪QMA平台车,做工扎实,动力优化,价格甚至比飞度还便宜一两千,差不多都在8万多起步。这个价格参数,留给飞度的空间就很有限了。
我曾经试过几款合资车,像日系的雅阁、思域,和飞度对比,差别咋说呢?我身边有人买飞度,他说省油、便利,但改装空间小,后排坐得也一般,因为我钻研过底盘调校,飞度的悬挂偏偏做得偏硬,遇到颠簸时,老司机都知道,那种咯咯咯的感觉没办法避免。相反,合资的主要竞争对手——像日系或韩系的车,在底盘和隔音上下了不少功夫,乘坐体验明显更优。
这里插个题外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看到一份调研,购买飞度的用户里,大部分是年轻男士,想省点油钱,喜欢灵活。可惜啊,市场变化快,这类用户增长放缓,反倒被自主车吸引了。更别说自主品牌加大了SUV和轿车的投入,一时间,飞度——这个省油灵巧的代表,似乎开始被边缘化。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细碎的细节?昨晚跟朋友喝咖啡,他说:哎,我的飞度出保不久,竟然还得考虑换了。我心里一惊,这可是原本卖得挺火的车?过去不少人拉新车,是觉得它用料过得去,养车便宜——百公里油耗在4.5-5L,日常维护不到两千块,性价比算挺高的了。可现在呢?这个行业的价格战打得太厉害了。
说到底外挂的因素还包括供应链。你看,近年来某些自主品牌车的零部件供应变得稳定,材料成本略有降低,生产流程优化,最后传递到用户手上的价格自然变得更有吸引力。反观飞度,作为合资品牌,零部件进口、调配繁琐,成本偏高。再加上,原本的出厂价格,像我记得去年,飞度的基础版还在9万多呢,调价到今年最低也就8万多。比自主品牌价格差距缩小了不少。
其实我一直琢磨,为什么飞度的努力未能带来更好的销量?是不是我们高估了日系车勤俭持家的优势?还是说,消费者对省油+便利的需求太难再单纯支撑起整个市场?又或者,这款车本身在市场设计上就开始老化?
倒也不是说它没有亮点。飞度的小巧灵活在城市用车里还是挺实用的。修理厂同事说,飞度的【变速箱】有点硬,但其实还算耐操。麻烦就是硬派的悬挂+车身尺寸,限制了它在高端市场的空间。为什么叹调不了高端?很简单,车的调性不在那——就是个灵巧的城市代步神器。但从技术层面来说,很多在自主品牌新车上,都能找到你想要的科技元素,比如ADAS辅助、全景影像、自动刹车等功能,这些花个几百上千块钱都能加到自主车上。而飞度,呢……大部分配置都还是保持在基础水平。
还有一点我自我反省,偏偏没有完全考虑到的,是消费者心理转变的细节。你在城市遇到的堵车和限行,使得人们对灵活更看重。以前飞度能火,是因为经济实用。可现今,这点其实在刚需里,早就变成基本盘。再者,自主品牌车在外观设计和内饰用料上愈发用心,颜值更迎合年轻人的审美。他们愿意多花点钱买那些看得爽、用得顺手的车,不再盯着油耗和省事这两点。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问,未来这类经济型小车还能靠什么续命?技术革新,是不是意味着电动化会成为新契机?这又带出另个问题——充电基础设施不够普及、续航焦虑,是否会像当年胎记样的,成为凉凉的祸端?
哎,对了,你是不是也在想:飞度的市场份额,还能坚持多久?是不是等自主品牌再推出更有技术感或颜值爆表的车型,飞度就真的无声无息了?还是说,它还能从灵巧的定位中,寻找新的突破?
这些未知,谁都猜不透。毕竟,市场的变化像快进键一样,谁都没料到会变得这么快。(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