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者话语权增强汽车圈背后隐含的偏见

零跑B01这车,简直是为咱女孩子们“特调”的?

讲真,瞅见“姐妹们冲鸭!零跑B01这车简直是为咱仙女们独家定制的!”这种说辞,我脑子里立马警铃大作:又玩这套?

女性消费者话语权增强汽车圈背后隐含的偏见-有驾

车企们仿佛中了邪,死磕“女性专享”这块招牌。

马卡龙色车漆、袖珍身板、傻瓜式泊车……好像攒齐这些,就能精准狙击小姐姐们的钱包。

但咂摸咂摸,这到底是“匠心独运”,还是另一种变相的“刻板印象”?

先掰扯掰扯这“特调”的逻辑。

颜值能打、停车无忧、续航抗打、车机灵泛、空间阔绰,这些亮点,难道不是普罗大众的刚需吗?

为啥非得强调是“为女生”?

难不成在某些人眼里,女司机买车就看个花架子,对性能一窍不通?

厂商肯定要辩解,说数据表明,妹子们更注重这些方面。

但关键是,这些“数据”是从哪儿刨出来的?

是被诱导的问卷调查,还是对既有消费行为的囫囵吞枣?

如果是后者,那岂不是说,咱们一直用老黄历,来框定未来的需求?

和大家伙儿的固有印象不太一样,实情是,女性在购车决策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

她们不仅参与选车,甚至一锤定音。

可与此同时,汽车圈对女性需求的解读,似乎还停留在“代步工具”的窠臼里。

女性消费者话语权增强汽车圈背后隐含的偏见-有驾

这背后折射出的,实则是一种更深层的社会镜像:对女性的“工具化”界定。

仿佛女性的存在,就是为了适配某种既定的功能,比如“溜娃”、“血拼”、“接送”。

而汽车,也只是这些功能中的一个辅助插件。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矛头指向“消费主义的陷阱”时,是否忽略了更底层的症结:社会对女性的期许,依然裹挟着局限和偏见?

不妨换个思路,倘若车企真想“特调”,是不是更应该聚焦女性在驾驶场景下的真实痛点?

比方说,更符合人机工程学的座椅,更周全的安全辅助系统,更便捷的儿童安全座椅接口等等。

这些细节,远比一个“芋泥波波色”的涂装,更能彰显对女性的体贴和尊重。

当然啦,零跑B01的横空出世,也并非一无是处。

起码它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电动车的刻板印象。

它用更Z世代、更潮酷的设计,圈了一波年轻拥趸。

但是,倘若仅仅把“女性专享”当成一个营销的由头,而无视对女性需求的深度挖掘,那最终只会事与愿违。

毕竟,如今的仙女们,可不是那么容易被“套路”的。

所以,下回再刷到“为女生量身定制”的文案时,不妨扪心自问一句:这真的是我的菜吗?

还是我被“安排”了?

仅这一个拷问,就足以让我们保持理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