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39%的家庭选择价格在十万元以下的车辆,显示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

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这我倒觉得不算什么新鲜事了。市场数据一摆,买十万以内的车比例激增,39%的家庭预算都压在了十万以下。这数据是我在某个行业报告看到的,实际上在我身边也很明显。去年跟朋友聊到,他换车选择了国产小型SUV,因为比起合资车,价格更有优势,而且油耗和保值率他都算过,算下来比起一些合资品牌的中型车更划算。你想,大家的预算其实还是有限的,但对车的需求和以往不一样了。

我也注意到,63%的家庭会在10万到20万元区间挑车,这个区间依然是主流。其实也合理。这个价位段,能买到品牌丰富、配置还不错的车型了,比如去年我朋友买的新途观L,相比同等价位的别克凯越,空间实用性、悬挂调校、油耗表现都要优一些,这不就体现出性价比的重要了吗?尤其在家庭用车场景下,一点点差别买回来,实际上能用个五六年,省得频繁换车。

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39%的家庭选择价格在十万元以下的车辆,显示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有驾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现在还存在买车就是买面子这个概念吗?我忽然觉得,好像这个心理在退潮了。毕竟,谁还愿意花个十几万,买个看起来高大上的车,然后每天上下班顶着个虚荣心,最后其实讨论更多的是油耗和维护成本。我觉得很多年轻家庭都开始变得理性——我就要实用的、省油的,不用炫耀。你怎么看?比如那次我朋友说,我买车从来不看品牌,只看内容值不值。这句话挺扎心。

具体来说,像北京现代的EO羿欧这鬼车,动力能让我这个行业的行内人都觉得靠谱。它基于E-GMP纯电平台,动力系统配置丰富,两驱和四驱两种方案。你知道吗?电机由纬湃汽车提供,性能摆在那。两驱版,前置单电机160kW,扭矩310牛米,城市跑高速都没问题;四驱加了后置电机73kW,系统综合功率233kW,扭矩480牛米,相当于瞬间拉起了跑车的感觉。最高车速都能跑到185公里/小时,除非你每天都在高速飙车,否则用它开个三五年都不成问题。

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39%的家庭选择价格在十万元以下的车辆,显示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有驾

我还翻了下它的电池信息,59.2%的续航用户会用64.2kWh的版本,剩下的会选择更大的88.112kWh。补能方面,快充30%-80%用掉27分钟,抛开续航焦虑,基本就跟充手机差不多。家里有充电桩,平时慢充也能满足日常使用。更牛的是它支持V2L,外放电,用户外露营,电袋、充电宝都省了不少心。

你是不是会问,这些配置比起别的牌子有啥差别?其实差不多的配置,像比亚迪、吉利那些,也都在争这个市场份额。从底盘到悬架调校,现代也是非常细腻。在高速路上驾驶时,悬挂的过滤和调校让我觉得,还行,还挺稳。我曾经带着爸妈走过一段坑洼不平的乡道,心里暗想,悬架舒服,操控还挺灵敏,确实比那东拼西凑的几款车要好不少(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起供应链,我还记得去年有个朋友订单出现点小麻烦,供应链超紧张,材料涨价,车价也涨了两三千。这就是产业链的博弈。想象一下,一个车企在确定用某个电池供应商之前,得进行成本核算、品质检验、交货时间,还要考虑供应商的稳定性。像当年我翻了下自己车的维修记,发现一堆零件其实来自南方某家供应商,产能紧张时,修理一度排队两周。这就体现了即使在车企层面,供应链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到的。

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39%的家庭选择价格在十万元以下的车辆,显示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有驾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研发虽然看似高大上,但还不如把一辆车开到实际路况再调试那么接地气。其实很多研发团队都在抱怨,不就是跑市场、跑工廠,看个样子,调节一些参数吗?但要说真正的实操,还是得依靠市场反馈。去年我一个修理工跟我抱怨,他换了个电子节气门,装完之后,油耗反而升高了。这不奇怪,研发做的东西,要经过大量调试才能完善。没有那种试错的时间,光靠上下对照表,没多大用。

我正琢磨,买车其实还有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刚开始我还会觉得买车不就是看外观和配置。但慢慢发现,真实开下来,后排空间、座椅舒适度、车门开启感觉,反而比那些虚的宠物标志更重要了。去年我试过一台车,价格一样,试驾完发现悬挂太硬,长途开着几天腿都酸。那种细节其实最妙。

还记得去年一个朋友跟我说:我觉得,未来汽车更像是移动的家。这话听起来有点走偏,但仔细想,车内细节、实用性、细腻程度,才是真正的价值。(这点我有点怀疑,但也没准啊,未来究竟会怎样,答案其实藏在每一次的细节里。)对了,你猜测未来几十年,汽车会不会变得像手机那样,变成可折叠、可穿戴的存在?嗯,没想过这个问题,挺有趣的。

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39%的家庭选择价格在十万元以下的车辆,显示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有驾

在现实操作中,你只要想一下,百公里的能耗,不算太高。普通家用车大概8L左右,电动车的话,能源转换效率高,油耗可以用电能换算,实际上成本比传统车低出不少。而且,随着电池成本逐步降低,续航能力逐步提高,未来这样的车会不会成为主流?我其实也不太确定,但总觉得,买车的理由,现在已经从拉风变成实用。你说,未来还会有买车只为面子的人吗?这问题,挺复杂的。

我想说,买车其实像是在挑一个伴儿,不一定最贵的最好,但一定要适合自己。有时候,一个车的细节,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比如那次我抱着女朋友,绕着车转,指着车身说:你看这个细节,做工咋样?她笑着说:还不错,比我想象中稳。嘿,买车嘛,就得看自己能不能真正用得上。

现在的人买车越来越理性,39%的家庭选择价格在十万元以下的车辆,显示出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有驾

这市场变得理性,当然也意味着,未来要用心选择,不能一味追求高配置或者高面子。买车这事,还是得折腾折腾,毕竟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你在想象你的下一辆车,是不是也在考虑这些细节?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