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老实、本分,从小就对奔驰这种“大哥级座驾”充满憧憬。他总觉得,有辆立标奔驰开在大街上,甭管走哪儿,都是场面和尊严的象征。说起来,这事不能算虚荣,毕竟谁不想风风光光地活着呢?可他真没想到,自己守了大半辈子的存款,一朝投入,却买回来一堆麻烦。
事情的起因,说简单也简单。某天刷短视频时,他偶然看到一段广告:一家车行老板笑眯眯地说,“三万块,立标奔驰你开回家,发动机变速箱质保两年,五十万技术,咱亲戚价!”视频里,车擦得锃亮,透着高大上的感觉。陈先生心动了,光看视频都觉得车得劲,何况以后自己开着它驰骋街头,那种风光,真叫人无法拒绝。他当即联系老板,还愣是从三万砍到两万二,拍着胸脯交了现款。
提车那天,陈先生别提多高兴了,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他戴上和车行送的墨镜,手搭在方向盘上,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能去哪儿转悠一圈。可喜悦就那么短短维持了几天,没过几天,这车露出了各种毛病,让他心里一瞬间拔凉拔凉的。
最开始是机油:一个月内,这车愣是消耗了12升机油,排气管里冒黑烟不说,刺鼻的味儿搞得陈先生每次坐车都头晕恶心。更糟糕的是,底盘开始漏油。陈先生一听这事,下意识想的是赶紧修修,找解决办法。但修了一圈也没搞定,这车的毛病依旧不断。到后来,他甚至怀疑,这就是个随时可能起火的“移动炸弹”。陈先生每天开车去单位,心里都盘算着万一出问题,该往哪条路边靠。
陈先生实在忍不住了,跑到车行找老板理论:“兄弟,你当初怎么保证发动机变速箱质保两年,现在出了事故车你倒说这不是你的责任了?”车行老板王经理呢,一点儿没有慌,云淡风轻地来了句:“我承诺归承诺,可我不是给你承诺的。”陈先生愣住了,啥意思?当初视频里满嘴答应的“包退包换”,现在甩得一干二净?听起来感觉就像,老板是在说,“我拍胸脯也只是拍给别人看的,跟你没关系。”
这逻辑,真是让人无语。再后来,陈先生才搞明白,王经理是揪着他的车后来发生过单次事故不放。陈先生说,前不久倒车时因车没有倒车影像,稍不留神撞上了电线杆,后尾灯和保险杠损坏。这事虽然让人恼火,但本就跟车本质的故障关系不大。可偏偏王经理就拿这个当借口,死活不同意退车,“先修好了再说退车,修好大概八千块,不差钱的话,你就掏吧。”
陈先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理论了几天没结果,整个人快要崩溃了。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当初视频里信誓旦旦的承诺,为啥一转眼就变成了面目全非的“神回复”。王经理这波操作,跟那些常见的新闻里“消费陷阱”似乎如出一辙。套路不在于卖家兜售破车,而是满嘴谎话设圈套,完全踩着消费者的心理弱点来赚钱。简单讲,其实王经理就是在钻空子,打准了陈先生想“捡便宜”的心态。
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两万二,到底让陈先生买回了啥呢?按法律专家的说法,车行老板既然通过视频做了承诺,那就得按承诺办事,否则就涉嫌虚假宣传。这事吧,看似只是个二手车的纠纷,但其实它背后藏着一种更大的危险:那些靠虚假广告迷惑消费者的小套路,不仅毁了买家的期待,更是一种钻漏洞的“技术诈骗”。
陈先生的遭遇其实是个警钟,告诉咱们“便宜没好货”的真理。咱常说“钱花到位了,值”,但真要是钱花少了,难免摊上这些麻烦。所谓面子,固然重要,但安全、权益才是咱必须得护住的根本。别让那些看似划算的价格迷惑双眼,尤其是买大件时,天价降为地价,往往是一场冒然陷阱等待着你。
现在,陈先生将问题闹到法律层面,准备通过正当途径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也许是所有遭遇类似情形的消费者必须做到的事。至于摊上坑人的卖家该咋整?就指望法律这根紧箍咒彻底“勒住”,让那些爱钻空子搞套路的商家长长记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