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先别划走,给你们看个有意思的。
岚图,第30万辆车下线了。
就这么一句话,扔在今天这个新闻能把人活埋的时代,估计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30万辆,很多吗?
隔壁老王家那个比亚迪,一个月都不止这点数。
但你把“岚图”这两个字,跟“央企”、“高端新能源”这几个词儿放一块,再把时间往前倒个两三年,这事儿的味道,一下就冲鼻子了。
这哪是下线了一辆车,这简直是从ICU里直接给抬出来,二话不说跑了个马拉松,还顺手拿了块奖牌。
说真的,有点奇迹那味儿了。
我这人吧,看车圈就爱看这种。
不是那种天之骄子一路开挂的剧本,没劲。
我就喜欢看这种在泥潭里打滚,最后爬起来满身是泥,但眼睛里有光的。
两三年前的岚图啥样?
一个背靠东风这棵大树,结果发现树上连个鸟窝都没有,一滴雨都挡不住的“富二代”。
高大、年轻,但浑身上下就写着八个大字:“我爸是李刚,但我不会玩”。
产品有,技术好像也有点,但销量就跟心电图似的,偶尔蹦跶一下,大部分时间一条直线。
那时候我们这些码字的,一提到岚图,嘴上都客客气气:“国家队嘛,有潜力,未来可期。”
心里想的啥?
“唉,又一个起了个大早,连晚集都没赶上的。”
舆论场上更直接,什么“含着金钥匙不会用”,什么“央企的包袱比车还重”,话术都快成标准模板了。
说实话,我当时也这么想。
你瞅瞅人家“蔚小理”,个个都是街头打群架打出来的,没爹没妈,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那种野狗似的生命力,是当时穿着燕尾服的岚图完全没有的。
结果呢?
西装革履,一尘不染,然后被一群小混混打得鼻青脸肿。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想要什么都得自己伸手去抢。
岚图的转折点,不是哪个领导拍了桌子,也不是哪个专家画了张大饼,是他们自个儿,终于想明白了。
从第10万辆到第20万辆,他们用了一年,算是从走变成了跑。
但从第20万辆到第30万辆,只用了7个月。
这不是跑,这是贴地飞行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
真正的好戏,是这次下线的那台车——岚图泰山。
这车,用了华为乾崑智驾。
看到这儿,估计大伙儿都“哦~”的一声,懂了。
对,又是华为。
现在这车圈,发布会你要是不提一嘴华为,都感觉自己跟智能俩字不沾边。
但岚图和华为这组合,跟别人还真不太一样。
这已经不是“我买你一套系统”的甲乙方买卖了,这更像是一场“联姻”。
这就得插几句了。
华为在汽车圈的人设,猛是真猛,脾气也是真大。
它给了几套方案,你可以只买它的零件,也可以深度合作搞HI模式(Huawei Inside),最牛的是当“亲儿子”搞智选车。
岚图选的,是跟阿维塔、极狐一样的HI模式。
说白了,就是华为把看家的本事——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武功秘籍,深度塞进你的车里。
这下可热闹了,一场关于“灵魂”的大拷问直接就来了。
反对的声音立马就跳出来了:“这不是把灵魂卖给华为了吗?以后人家一说岚图,想到的不是东风,是华为了。车壳子是你的,脑子是人家的,你图个啥?”
这说法,听着特有道理,对吧?
尤其是在商场上,谁有核心技术谁是爹。
但咱换个角度想,今天这个“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到底啥是“灵魂”?
是一台发动机,一个变速箱,还是一套能让你在堵成狗的晚高峰里解放双脚,顺便刷刷短视频的智能系统?
对掏钱的消费者来说,我管你灵魂是谁的,好用、安全、能解决我痛点,我就买单。
灵魂?
灵魂能当饭吃吗?
能让我少堵十分钟吗?
岚图估计就是想明白了这一点。
他们意识到,在智能化的下半场,靠自己关起门来,去追那些已经跑出去好几年的科技公司,那不叫奋斗,那叫刻舟求“jeet”——还是个拼音版的。
时间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
与其抱着那点所谓的“央企尊严”和“完整灵魂”被市场活活饿死,不如大大方方承认自己偏科,然后找来班里最强的理科状元,打一场翻身仗。
这不叫卖灵魂,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现代版,叫资源整合,叫务实。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转变。
从一个“我全都要”的巨婴,到一个“我知道我缺啥,我去找最好的来补”的聪明人。
这种转变,对一个庞大的央国企背景的品牌来说,那个难度,可能比造30万辆车本身还要大。
这得打破多少内部的墙,平衡多少人的饭碗,顶住多少“老干部”的质疑。
岚图做到了,这就是它能从ICU里冲出来,还能跑赢很多人的根本原因。
你再看这台“岚图泰山”,它代表的不仅仅是速度,更是野心。
它直接冲进了50万级的豪华市场。
这地方,过去是谁的天下?
奔驰、宝马、奥迪。
是你一说买车,你爸妈都会点头说“嗯,这个好”的牌子。
岚图一个“国家队”新兵,凭什么去跟这些百年老店掰手腕?
凭的就是“华为乾崑”这四个字带来的技术代差,和“央国企”这三个字带来的品质背书。
这种“高科技+信誉”的双重打击,是BBA这些外资品牌在电动化时代最头疼的地方。
他们的电车,总感觉差点意思,智能化跟不上趟,品牌光环又在逐渐褪色。
岚图这招,就像是田忌赛马,用自己的上等马(智能化),去干人家的中等马(正在转型的电车)。
当然了,咱也不能高兴得太早。
30万辆,是个里程碑,但绝不是终点。
中国新能源市场现在就是个巨大的绞肉机,今天你风光无限,明天可能就销声匿迹。
岚图前面有比亚迪、特斯拉这种巨无霸,身边有“蔚小理”这种实力派,屁股后面还有小米这种自带八倍镜流量的“鲶鱼”。
岚图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他们证明了“国家队”也能跑出加速度,但能不能成为最终的领跑者,还得看接下来的每一步。
比如,跟华为的合作能有多深?
会不会真有一天为了“灵魂”打起来?
再比如,当所有人都开始用华为的时候,岚图的差异化又在哪儿?
还有,50万这个价位,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品牌文化,岚图这个“浪子回头”的故事,能打动那群最挑剔的客户吗?
这些问题,现在谁也给不了答案。
但看着那台崭新的“岚图泰山”缓缓开下来,我心里还是挺感慨的。
这辆车上,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荣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固守与开放的抉择,以及在一次次不被看好中,逆风翻盘的勇气。
所以,岚图这第30万辆车,重要的不是那个数字,而是它告诉了所有人一个道理:英雄不问出处,不管是草根还是豪门,在这片赛场上,最终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敢于打碎自己,又敢于重塑自己的人。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
对于岚图和华为这波操作,你们怎么看?
是“天作之合”还是“饮鸩止渴”?
评论区里,把你们的想法砸过来,让我看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