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丰田汽车拟收购中国新能源车企哪吒汽车的传闻引发广泛关注。尽管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品牌沟通部部长徐一鸣于5月12日明确回应 “未听说此事”,但这一消息仍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深度调整期的资本博弈与生存焦虑。
资本博弈与双方诉求
据多家媒体报道,丰田与哪吒汽车的接触始于2025年初。消息称,丰田看中哪吒在电动化领域的技术积累及中国市场渠道资源,而深陷债务危机的哪吒亟需外部资本纾困。当前进展呈现三大特征:
●融资僵局待破:哪吒E轮融资原计划40亿-45亿元,但领投方30亿元资金因复产未达标迟迟未到账,桐乡工厂仅短暂复工未复产,零部件短缺致生产停滞。
●估值缩水争议:哪吒估值从2023年的423亿元暴跌至60亿元,缩水超85%,国资股东与老股东对融资方案分歧加剧,360等资方已终止后续投资。
●跨国收购阻力:哪吒股东结构中南宁、宜春、桐乡等地国资持股近50%,收购需协调多方利益;而丰田若入局,或将借助哪吒加速电动化,弥补其在中国市场的转型滞后。
业内分析认为,若收购成真,丰田可快速获取哪吒的电动平台与生产资质,而哪吒则有望依托丰田供应链重启运营,但双方需解决债务清偿、品牌定位冲突等核心问题。
从“黑马销冠”到至暗时刻
成立于2014年10月的浙江合众新能源,2018 年发布哪吒品牌。哪吒汽车的十年历程堪称新势力兴衰的典型样本。
从2018到2022年,哪吒汽车凭借低价策略迅速崛起:首款车型哪吒 N01 以 5.98 万元起售价迅速打开市场,2019 年销量破万辆,跻身新势力头部;哪吒V(7.99万元起)主攻网约车市场,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榜首,估值达250亿元。然而过度依赖B端导致品牌溢价缺失,单车亏损超4.5万元。
2023年,哪吒汽车努力向高端化转型,推出哪吒S、GT冲击20万+市场,但因400V充电架构落后、车机卡顿等问题,月销不足千台,折戟沉沙。研发资源分散致主力车型升级停滞,市场份额被比亚迪海鸥等竞品蚕食。
2024-2025年,哪吒汽车销量同比暴跌40%,2025年1月零售量仅110辆,开始陷入资金链断裂的旋涡——拖欠供应商60亿元货款,员工欠薪、经销商维权频发;三次工厂停摆,账户资金一度不足500元,被执行金额超1.45亿元。
今年,哪吒汽车展开自救尝试。2025年3月,其与134家供应商达成20亿元债转股协议,并获泰国21亿元授信,但全球化布局受制于本地化生产压力,若未达标或面临巨额罚款。此外,哪吒汽车还启动了“创业 2.0”计划,裁员、债转股、布局海外,但前景仍不明朗。
成败背后的逻辑
回首过往,车企的收购、并购案例不胜枚举,中国车企的跨国并购既有汽车行业奉为圭臬的经典故事,亦有黯然退场的惨痛教训。
其中令人最印象深刻的,莫过于2010年吉利以 18 亿美元收购沃尔沃,通过技术整合(如 City Safety 系统)、品牌独立运营(保留瑞典研发中心)及市场协同(共享欧洲渠道),助沃尔沃全球销量从 37 万辆增至 70 万辆,2021 年上市市值超 220 亿美元,成为蛇吞象式的成功典范。
另一个成功案例是2007年上汽通过收购英国 MG 品牌,将其与荣威整合,依托上汽三电技术推出 MG MULAN、Cyberster 等车型,2023 年 MG 海外销量 78 万辆,占上汽出口量 75%,在欧洲市场表现强劲。
而2014年北汽收购宝沃则是一个反面教材。彼时,北汽斥资500万欧元收购德国品牌宝沃,试图以“德系豪华”标签打开市场,但技术整合失败、品牌认知不足,最终因连年亏损于2022年破产,累计亏损超50亿元。
丰田收购哪吒的传闻虽未坐实,但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 “洗牌期” 的残酷现实。对于新势力,生存的关键已从“蒙眼狂奔”转向技术深耕与财务健康;对于传统巨头,并购既是捷径亦是风险。哪吒能否通过债转股、海外扩张等自救措施破局,或成为外资车企并购中国新势力的首个案例,值得持续关注。
(本文为《新电时代》原创,版权独家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