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公里纯电续航+热泵空调+外放电功能,这台13万级SUV在东北跑了一冬天,车主群里却炸开了锅
上个月在哈尔滨,几个元PLUS车主约着测了把冬季续航。零下七度,空调开到23度,几台车从市区开到郊外再绕回来,最后统计下来跑出了380公里左右。倒不算特别惊艳,但跟同行那台没热泵的竞品比,多跑了快80公里。这事在车主群里传开后,大家开始琢磨这车的门道——表面看是电池容量堆到了74.88度,实际上可能另有些说法。
说起续航这事,数字游戏谁不会玩。但650公里CLTC标称能在高速工况下打七折以上,跑出个455公里,这就不太一样了。听内行的朋友提过,八合一电驱系统把线束长度砍了三成,重量也轻了一成,效率摸到了89%。更有意思的是那个CTB技术,把电芯直接嵌进车身结构里,既当承重件又降低重心。这种做法其实挺冒险,但好处是能耗表现确实改善了不少。城里通勤的话,一周充一次电大概够用,省了不少麻烦。
外观上的变化不太明显,多数人可能看不出来。但仔细对比申报图,前杠格栅、轮毂、后包围都动过手脚。风阻系数从0.29压到0.285,别小看这0.005的差距,跑60到120这个速度区间,风阻能耗大概能降2%左右。配上那套低滚阻轮胎,整车能耗控制在了13出头的水平。这些改动估计都是在风洞里反复调过的,冬天上高速时续航保持率会好看些。
热泵空调这事值得单独说说。零下十度的环境里,这套系统能把能效比做到2.5以上,比传统PTC加热省四成电。回收电驱余热、电池余热,再从环境里薅点热量,三管齐下把热管理做扎实了。北方车主可能感受更深,毕竟冬天开暖风不太心疼续航掉得厉害。
车机系统还是那块12.8英寸的旋转屏,跑的DiLink 4.0。本土化做得还行,高德、抖音、B站、微信车载版该有的都有,中文语音识别也支持连续对话和方言。响应延迟控制在300毫秒以内,比一般车机快不少。露营模式挺实用,驻车时能保持空调和电源输出,外放电功率做到了3.3千瓦。有车主试过,满电状态下在户外连续用电20多个小时,带电烤炉、投影仪、冰箱这些设备没啥压力。
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测试报告大家可能看过不少。针刺、挤压、过充、火烧这些极端情况都过了关,中保研的侧面柱碰测试里电池包也没出问题。无模组设计让电芯直接当结构件用,抗挤压能力提升了三成。热失控扩散时间超过五分钟,给人留出了逃生余地。
底盘调校用了前麦弗逊加后多连杆的独立悬架,标配FSD可变阻尼减振器。过减速带时软,过弯时硬,兼顾了舒适和操控。零百加速7秒多点,刹车距离36米多,电驱响应延迟只有10毫秒,比油车快十倍。试驾过的人里,大部分觉得操控比同价位油车好开。
充电这块支持120千瓦直流快充,30%到80%半小时搞定。配合全国三千多座充电站,高德上能直接找到专属桩,等候时间一般不超过八分钟。低温环境下导航去充电桩的路上,车会自动给电池预热到25度左右,充电效率能提升四分之一。零下十度时快充速度还能保持常温的八成多,冬天补能不至于太难受。
价格方面估计还会保持在13到16万这个区间。垂直整合能力摆在那儿,IGBT芯片、电驱、电池、电机都是自己做,整车成本比竞品低一成半左右。去年全球卖了32万多台,连续11个月拿A级纯电SUV销冠。销量上去了供应链成本继续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说到底,这车的逻辑比较清楚——不搞花哨的噱头,把该做的技术细节做扎实,用合资油车的价格给你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体验。至于值不值,可能还得自己去试试才知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