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夜幕低垂,街灯如同鱼鳞般铺展开,映照在网约车光洁的车顶上,显得格外扎眼。
一位老练的“跑街”师傅,望着手机屏幕上那刺眼的12元进账,狠狠地嘬了一口烟屁股。
忙碌一整天,除去电费、车损折旧,这笔钱恐怕连两包“娇子”都难以企及。
你也许觉得这情节堪称黑色幽默,但它却是巴蜀大地部分网约车从业者的生存切片。
那边厢,网约车营运资质如同堰塞湖泄洪般井喷,环比增幅骇人听闻地超过120%,每日都有逾百位新手司机迫不及待地“下海”;这边厢,却是大量车辆和驾驶员赋闲在家,超过七成的持证车辆与驾驶员处于“蛰伏”状态。
这好比一个水箱,注水口被强力打开,出水口却被顽固地封堵,最终会导出何种景象,不难想象。
症结究竟何在?
很多人习惯性地归咎于当下的经济颓势,认为打车需求锐减。
诚然,这不无道理,但这绝非事情的全貌。
与常识相悖的是,平台的抽佣机制与派单逻辑,才是令这些“城市摆渡人”愈发窘迫的幕后黑手。
披星戴月,日进斗金?
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超过六成的成都网约车驾驶员,月收入都难以触及六千元的门槛。
要知道,为了守住这份微薄的收入,他们每日工作时长可能突破14小时,这种强度甚至远超“996”的工作模式。
更令人扼腕的是,即便如此殚精竭虑,许多人依然难逃入不敷出的窘境。
试想一下,原先每日跑个十来单便能勉强糊口,现在却必须完成二十单才能勉强收支平衡。
核心商圈内,区区三公里不到的短途订单,都要凭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才能抢夺到。
平台方面呢?
高峰时段抽成比例竟高企至35%,连续接单五小时,奖励仅区区八元,连半箱油的费用都难以覆盖。
司机稍有不慎遭遇乘客的差评,便要以三十个五星好评才能将之抵消。
这简直是将司机们逼至绝路。
祸不单行,行业内还衍生出诸多乱象。
“包过证”的灰色产业链,只需花费上万元便能轻松搞定,甚至连虚假的居住证明都能为你量身定制。
更令人胆寒的是“克隆车”现象,一辆合规车辆竟能套牌五辆黑车,安全隐患令人不寒而栗。
今年三月,成都绕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便密集发生多起涉亡交通事故,疲劳驾驶是酿成惨剧的罪魁祸首,而疲劳驾驶的高峰时段,恰恰与早晚通勤高峰期高度重合。
当然,司机们也在竭尽所能地进行自救。
有人开始钻研错峰接单的诀窍,比如在早高峰时段专攻软件园区至地铁站的短途线路,午间则前往医院附近伺机接取代驾订单。
有人开始精打细算,夜间低谷时段充电以节省电费,加入司机互助社团以团购价享受车辆保养服务。
还有人开始对那些标榜“零押金”的融资租赁合同保持警惕,加装三路行车记录仪,以完备证据链条。
但说到底,这些举措都不过是扬汤止沸,收效甚微。
切莫忘记,还有无人驾驶这把悬顶利剑。
百度“萝卜快跑”的试运营成本,相较于人工驾驶骤降了65%。
特斯拉亦计划在2025年规模化投放Robotaxi。
有专家大胆预言,在未来的三年内,现有网约车中的70%将被无情淘汰。
留给这个行业进行转型自救的时间窗口,恐怕所剩无几。
成都网约车行业的现状,犹如一个深不见底的流沙漩涡,将无数从业者裹挟其中。
他们在泥淖中挣扎,在困境中求生,却往往无力扭转自身的命运轨迹。
平台、司机、乘客,表面上似乎构建了一个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但事实上,各方利益的失衡,已经让这个生态系统变得摇摇欲坠,岌岌可危。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时,是否忽略了平台规则的制定、监管的缺位,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街头巷尾穿梭的出租车,终将被冷冰冰的无人驾驶车辆所取代。
但在那一天真正到来之前,我们是否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些风餐露宿的“城市游牧民”,倾听他们的心声,思考如何才能让他们更有体面地生活?
这不仅关乎一个行业的兴衰存亡,更关乎我们这个社会,如何对待每一个孜孜以求、努力奋斗的普通劳动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