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挺有意思的事,不少人都在讨论,说的是咱们中国自己造的汽车发动机,是不是真的已经追上甚至超过国外水平了。
过去一提起国产车,大伙儿心里总有个疙瘩,觉得外观内饰都挺好,但最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三大件”,好像总得靠进口,要么是买人家的技术,要么干脆就是直接采购成品。
这种感觉就像是自己家盖了个漂亮的大房子,但里面的炉灶和水电系统,还是得请邻居来装,心里总归有点不踏实。
不过,最近日本汽车同行们的一个举动,似乎给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答案。
事情是这样的,日本的一些汽车企业对中国的红旗H9这款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咱们国家汽车品牌的代表之一,H9的设计和定位都相当高,他们也想看看这车到底有几斤几两。
于是,他们就弄来了一台,没有搞什么路面测试,而是直接拉进了工厂,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的拆解。
这些日本工程师都是行家,一辈子都在跟汽车打交道,什么样的发动机没见过。
他们本来可能以为,拆开发动机舱,看到的会是一些熟悉的面孔,比如某个德国或者日本品牌的发动机,或者是基于某个国外技术平台改造而来的产品。
可当他们把发动机吊出来,一层层剥开之后,现场的场景让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们都有些出乎意料。
他们发现,这台3.0升V6机械增压发动机,从外面的缸体、缸盖,到里面的活塞、连杆、曲轴这些精密部件,每一个零件上,都清清楚楚地刻着“中国一汽”的标识。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颗“心脏”从里到外,都是咱们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是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而不是一个“混血儿”。
光是“国产”还不足以让他们惊讶,关键在于这台发动机的技术水平。
经过专业的仪器检测,数据一出来,更让日本专家们感到了压力。
这台发动机用上了机械增压和缸内直喷技术。
咱们用大白话解释一下,机械增压的好处就是动力响应特别快,油门踩下去,动力几乎没有延迟,那种说来就来的推背感非常直接。
而缸内直喷技术,能让汽油在发动机里烧得更充分,既能提升动力,又能降低油耗。
更厉害的是,这台发动机还带有一套智能温控系统,它能非常聪明地控制发动机的温度,让它始终在最高效的状态下工作,这对于提升燃油经济性有很大帮助。
这些技术的组合,让这台发动机的性能参数在同级别里都相当亮眼。
据说,其中有好几项核心专利技术,过去都是被国外厂商垄断的,现在红旗不仅自己搞出来了,还做得相当不错。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多关注,是因为它打破了很多人长期以来的一个固有印象。
曾几何时,“中国车企只会造壳子”的说法非常流行。
虽然听着刺耳,但在那个阶段也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现实。
很多自主品牌在发展初期,为了快速推出产品,确实大量使用了来自三菱、爱信等国外供应商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但这已经是过去时了。
就拿红旗来说,现在它的整个产品线,从价格相对亲民的红旗H5,到中高端的H7、H9,已经全面换装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
比如红旗H5,就提供了1.8T和2.0T两种排量的自研发动机供消费者选择。
再比如红旗H7上那台3.0升发动机,最早的版本确实在研发过程中参考了丰田的一些设计,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如今的最新版本在动力输出等关键数据上,已经全面超越了当年的参考对象,实现了真正的自我超越。
如果说这些民用车的发动机已经让人刮目相看,那么红旗在更顶尖领域的突破,就更让人振奋了。
前不久,一汽发布了一款全新的V12发动机。
在汽车工业里,V12发动机可以说是金字塔尖上的存在,它不仅代表着澎湃的动力,更是衡量一个国家顶级精密制造能力的标尺。
这款全新的V12发动机,最大马力达到了惊人的760多匹,峰值扭矩更是高达1100牛·米。
这是个什么水平呢?
对比一下,之前用在红旗L5国宾车上的那台V12发动机已经非常出色了,但新发动机的参数几乎是老款的一倍,这个数据 даже放在全球范围内,也足以和劳斯莱斯、宾利等顶级豪华品牌的V12发动机一较高下。
当然,这么强劲的发动机并不是为普通家用车准备的。
它的主要用途是装备在国家最高规格的礼宾车、防弹车等特种车辆上。
这些车辆对发动机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它不仅要动力强劲,更要运行得像钟表一样平顺、安静,可靠性必须是万无一失。
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在任何关键时刻都绝不能出半点差错。
过去有人不理解,为什么红旗非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自己研发这些核心部件。
据说,这背后有一条铁的纪律:凡是国内有能力解决的技术难题,就绝不依赖进口。
正是这种近乎执拗的坚持,才一步步推动着我们的工程师们,把国产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推向了世界前沿。
任何技术的突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红旗的发动机研发团队也曾经历过漫长的摸索和试错阶段。
在那些年里,他们也听过不少“国产发动机不行”的质疑和批评。
但技术人员们没有放弃,他们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进行着枯燥的测试和改进,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从头再来。
正是靠着这种水滴石穿的毅力,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成果。
如今,连一向以技术严谨著称的日本同行都开始正视我们的进步,甚至主动寻求合作,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认可。
这种技术上的自立自强,不仅仅是一家车企的胜利,它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制造”正在发生的质变,我们正在从一个单纯的“世界工厂”,向着一个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制造强国迈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