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放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圈,那可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以前提到纯电动车,大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特斯拉;但是到了2025年,中国的比亚迪连续四个季度在全球纯电销量方面都超过了特斯拉,连特斯拉引以为傲的上海超级工厂都未能扭转颓势。
这场“新旧霸主”的比拼,到底是比亚迪突然发力,还是特斯拉的实力逐渐不堪一击?两家到底卖出了多少车呢?
比亚迪与特斯拉的 “正面硬刚”
到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率先公布了“成绩单”:全球交付了49.7万辆,刷新了历史纪录,营收达到了28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还超出市场预期。
在这份成绩单中,上海超级工厂的贡献不能忽视,短时间内就交付了接近17万辆,特别是六座版Model YL,一上市就帮特斯拉把9月的销量拉了上来。那会儿还有人说“特斯拉稳了”。
如果往利润那边转头看,特斯拉也难免尴尬上身。
净赚也就13.7亿美元,和去年比起来缩水了快四成,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率一下子跌到了4.9%。
简单来说呢,车卖得挺多,但赚的钱反而少了,这点儿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这种增长有点儿“虚”,能不能持续下去还真得打个问号。
比亚迪的Q3纯电车型销量直接冲到了582522辆,比特斯拉多出了85423辆,差距挺明显的。
这个差距可不是开玩笑的,大概相当于特斯拉中国市场半个季度的销量呢。
更别说了,从2024年四季度起,比亚迪就连续第四个季度在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上稳稳地压着特斯拉,不同凡响啊。
想靠上海工厂和新推出的车型来扳回点面子,结果还是没赢过比亚迪。
不过,Q3 一季度的比拼就像是个“开胃菜”而已,真正让比亚迪底气十足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累积起来的“优势总和”,这才是让特斯拉越追越难的差距所在。
比亚迪的 “累计优势”
2025年前九个月,比亚迪一共交出了“326 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总销量成绩单,其中纯电动车型达到160.6万台,几乎占了一半。
仅看纯电动车的交付数字,比亚迪比特斯拉多出了将近40万台,这个差距还超过了特斯拉一个季度的全部交付量呢!
单靠这个数据,比亚迪就早早握住了“2025 年全球纯电车销量冠军”的称号,根本不给其他厂商留任何抢夺的空间。
要是销量能一直这么稳,那绝对得归功于比亚迪的“产品阵容”支持得牢牢的。
十万级的海豚,成了家庭代步的“宠儿”,每个月的销量都挺稳定;三十万左右的汉系列,无论是纯电轿车还是混合动力车,都能和特斯拉Model 3拼一拼,覆盖高低端市场,销量自然不用担心。
让人更觉得惊喜的是,比亚迪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完全打破了“中国产汽车只卖低价货”的偏见。
到2025年5月,比亚迪在海外卖出了88640辆,比上一年猛增了133.6%,简直就是翻了一倍还多。
在欧洲五大主要市场——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比亚迪的销售量居然超过了特斯拉。
德国市场同比一下子飙升了824%,西班牙卖得比特斯拉多三倍,法国市场更是首次超越了特斯拉,把“欧洲主场”的位置给抢了过去。
在南美市场,比亚迪在巴西的工厂可算是站稳了脚跟,不光完成了本地生产,还迎来了第 1400 万辆新能源车出厂,连巴西总统都按捺不住,买了一辆试试。
这回一出来,谁还能说中国车企就只能“低端出口”了?
光靠销量和海外市场是不行的,比亚迪能在跟特斯拉的竞争中一直占据优势,主要靠的是别人模仿不了的“技术壁垒”——这才是真正让它从“跟随者”变成“制定规则者”的关键所在。
技术壁垒拉满
以前,新能源车的技术标准可得看特斯拉的脸色行事,现在却变成了比亚迪,直接成了“定标的人”。
到 2025 年 5 月,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闪充刀片电池,提前就通过了原本要到 2026 年才执行的“史上最严”新国标 GB38031—2025。
别觉得“提前通过”挺容易的,这个标准的测试其实挺严苛的,难度不小。
底部撞击测试和快充循环后安全检测都已经顺利通过,比亚迪的电池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最严苛的针刺测试,很多品牌的电池可能会冒烟甚至爆炸,但比亚迪的电池却实现了无明火、无烟、无爆炸的安全保障。
更厉害的是,那辆50吨的卡车压在电池上,结果竟然还能正常工作!这下,比亚迪一下子把电动车的安全底线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敢跟行业宣告:“安全标准就该这么定。”
除了技术规范之外,专利数量也成了比亚迪的“硬核实力”。
到 2025 年,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发明专利已经超过 3.2 万项,其中关于光电池技术的专利高达 9847 个,而特斯拉的电池技术专利只有 7629 项,比亚迪多出三千多件。
在电动车的几大关键圈子——电池、电机和电控,比亚迪已经建立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技术屏障”,连特斯拉都难以去追赶。
从“跟着特斯拉学”到“自己立规矩”,比亚迪的转变不仅让自己变得更强,还引发了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大变局”。原本由特斯拉主导的旧格局,也在被比亚迪慢慢改写。
比亚迪用技术建 “产业生态”
曾经,特斯拉坚持“纯电单轨制”,坚信纯电是未来的唯一出路,但比亚迪不这么认为,它走“纯电 + 插混”的双轨策略,结果正好满足了各种市场的不同需求。
北欧那边充电设施挺齐全,大家都偏爱买纯电车;而南欧那边充电不太方便,插混车型反倒更受欢迎。
靠着这个“走两条路”的办法,比亚迪比特斯拉那“死守一条道”的策略灵活得多,一下子就抢占了全球市场。
更机灵的是,比亚迪还会“用技术换取市场份额”。
2025 年,它把DM-i混动技术授权给了全球著名车企Stellantis集团,那里面有标致、菲亚特啥的品牌。
就是说,我把我的混动技术传授给你,你用这个技术造车,我还能拿到授权费,同时我的技术标准也能在更多车型上实现。
这回,比亚迪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着手打造自己的产业链生态圈。
在工厂布局方面,比亚迪胸有成竹:匈牙利的工厂覆盖整个欧盟市场,这样一来可以避开欧洲的关税难题;而巴西的工厂专注于南美地区,实行本地生产,既能压低成本,又更贴合当地的消费者需求。
比亚迪的全球化步伐不只是在卖车,更是一场靠技术授权扩大影响,再通过工厂布局稳固基础的全方位战略。它不光是卖车那么简单,而是要打造以自身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产业圈,把影响力不断延伸。
在资本市场上,比亚迪的市值一直位居全球车企的前列,现在行业里瞅趋势,得先关注比亚迪的动向——它早已成为新能源车行业的“风向标”。
结语
无论是销量还是技术,从国内到国际,比亚迪用实力向大家展示了中国车企也能打破行业格局。未来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必然会越来越“本土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