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说法挺火的,说要是把整个越南的汽车加起来,还没咱们云南一个省的多。
这话听着确实让人心里挺振奋的,也挺骄傲。
仔细查查数据,还真是这么回事。
这些年,越南全国的汽车保有量差不多在五百万辆上下浮动,而我们云南省呢,已经昂首阔步地朝着一千万辆的大关前进了。
一个省的汽车数量,几乎是人家一个国家的两倍,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老百姓越来越富裕,经济发展速度快得惊人。
这当然是好事,是值得咱们自豪的。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当这近千万辆车浩浩荡荡地跑在彩云之南的山水之间时,一个特别现实、甚至有点扎心的问题也摆在了所有车主的面前:这车要是万一在路上出了点毛病,咱们能方便、放心地找到地方修好它吗?
这可不是杞人忧天。
咱们先看看省会昆明的情况。
最近,昆明的车主圈子里流传着一个词,叫“保养噩梦”。
啥意思呢?
就是你想给自己的爱车做个普普通通的保养,换个机油、检查一下,得嘞,您先排队吧,两个小时能排上都算是运气好的。
这种场面,跟节假日去最火的饭馆吃饭等位子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是解决人的温饱,一个是解决车的“健康”。
为什么会堵成这样?
原因很简单,车一下子多得太快了,可会修车的师傅却没有跟着多起来。
尤其是今年,云南的旅游,特别是滇西自...驾游路线,火得一塌糊涂。
天南海北的游客开着自己的车涌进来,本地人出门也越来越频繁,车子跑得多了,自然需要维修保养的需求也就跟着翻着倍地往上涨。
从表面上看,汽修这个行业似乎是一片蓝海,前景无限。
数据也挺好看的,过去五年里,云南全省注册的汽修企业数量增长了将近百分之四十,各种连锁品牌的维修店,在城市里开得是遍地都是,招牌一个比一个亮。
可你要是真把车开进去,掀开这层光鲜的外衣看看里面,可能就会发现问题了。
这里面最核心的一个矛盾,就是技术的更新换代,远远跟不上汽车本身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技术断层”。
咱们可以想象一个很具体的画面:一个修车铺里,有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干了二三十年,闭着眼睛听发动机的声音,就能八九不离十地判断出是哪个零件松了还是哪个轴承该换了,手艺绝对是没得说。
可是,当一辆新能源车,不管是油电混动还是纯电动的,被拖进店里,这位老师傅可能就傻眼了。
他对着那一大块被各种高压线路包围着的电池组,还有那个复杂的电控系统,以往的经验和技术完全派不上用场,只能干瞪眼、直挠头。
而在他旁边打下手的小徒弟呢,可能更年轻,但对新技术的理解也有限,让他用诊断电脑去读个故障码都费劲,更别提根据那些复杂的数据流来分析问题出在哪儿了。
这就是咱们现在面临的尴尬现实: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机械产品,它越来越像一个安了四个轮子的智能手机,可我们的维修技术和服务体系,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功能机的时代。
这个问题在昆明这样的大城市已经很突出了,到了州县一级,情况就更加严峻。
在大理开网红民宿的一位老板就亲口抱怨过,他的民宿为了接送客人,配了五辆纯电动车,看着又环保又新潮。
可每次车子需要做系统检查或者软件升级的时候,就头疼得不行,因为在当地根本找不到能彻底搞明白这套系统的师傅。
没办法,他只能定期安排专人,把车开上几百公里,送到昆明去处理。
这来回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还有位在红河开民宿的朋友,情况更夸张。
他的车队里有七辆车,其中几辆是混动车。
有一次,一辆车的混动系统出了点小毛病,他找遍了整个县城,问了所有的修理厂,没一个师傅敢接这个活儿,都说没弄过,不敢乱动。
最后这位老板被逼得没办法,一狠心,自己花了二十万块钱,买回来一套专业的诊断设备,天天对着说明书研究,硬生生把自己从一个民宿老板,逼成了一个半吊子的汽修专家。
这些听起来像段子一样的事情,却是很多偏远地区新能源车主每天都在经历的真实生活。
技术跟不上,那培养新人行不行?
这就牵扯出第二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正在急速下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机。
现在你去职业技术学校看看,会发现汽修专业的报名人数,已经连续好几年都在下降。
你问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去学修车?
他们的回答很直接:“又脏又累,整天一身油污地钻车底,关键是感觉也赚不到什么大钱,社会地位也不高。”相比之下,他们宁愿去送外卖、跑网约车,觉得时间更自由,收入也未必比当个小修理工差。
当一份工作的辛苦付出,没能换来相应的社会认可和经济回报时,人才的流失就是必然结果。
一边是即将突破千万辆的庞大汽车市场,另一边却是日益萎缩、青黄不接的技术人才队伍,这个巨大的反差,最终的压力都会转移到我们普通车主身上。
技术和人才的双重短缺,很自然地就催生出了第三个问题:行业乱象丛生,信任度下降。
当正规的、有能力的维修力量不足时,一些投机取巧的歪门邪道就开始冒头了。
有些不诚信的门店,用翻新件、拆车件冒充原厂新件给客户换上,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差别,价格也便宜,但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出问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套路,就是利用车主不懂技术,过度维修。
比如打着“全车免费检测”的幌子把你吸引过去,然后维修工拿着报告,指着你那明明还能用上好几万公里的刹车片,一脸严肃地告诉你:“先生,您这刹车片磨损得太厉害了,非常危险,必须马上换掉,而且要换就得换全套。”很多车主一听关系到安全,就稀里糊涂地掏了钱。
这种败口碑的做法,正在一点点地消耗掉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
连官方的抽查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去年,云南省汽修行业的抽检合格率,比前一年下降了五个百分点,这背后就是一个个被坑的消费者。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整个行业都这样,还是有很多有责任心的企业在努力改变现状的。
比如昆明就有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连锁维修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主动和职业院校合作,搞起了“校企合作班”。
他们直接把课堂搬到车间里,让学生们一边学理论,一边接触最新的车型和设备,进行实战操作,定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一代维修技师。
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但说实话,靠这几家企业的努力,相对于全省千万辆车的巨大需求来说,还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当旅游经济带来的“红利”和汽车保有量暴增的“富贵”,与技术空心化、人才断档的“烦恼”正面相撞时,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车主们用在高速公路上抛锚的代价,来为这个行业发展的阵痛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