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

去年夏天,朋友小张在车展上被一辆造型炫酷的增程汽车吸引,销售员介绍的"可油可电""续航无忧"让他当场签下合同。结果半年后他就后悔不已——加油频率远超预期,二手市场更是直接将他30万买的车压价到20万。这并非个例,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变幻,不少消费者正站在"增程好帮手"和"技术过渡品"的十字路口徘徊。

一、技术革新正掀起暗涌

最近一位资深汽车工程师透露,半固态电池正在悄悄改变游戏规则。搭载这种技术的蔚来ET7去年冬季实测中,零下11度冰雪路段堵车12小时后,电量还剩60%以上。而上汽智己L6直接将半固态车型价格压到33万,业内预计明年这类产品将杀入25万区间。这意味着原本增程汽车引以为傲的低温续航优势正在被超越,就像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技术迭代往往来得猝不及防。

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有驾

不少车主担心的"电车跑长途"问题也在悄然化解。我邻居李姐开着纯电SUV带孩子自驾川藏线,沿途每200公里就有快充站,800V高压平台让她的车充电12分钟就能跑500公里。截至今年5月,全国超充桩数量突破50万根,覆盖80%高速服务区。这些变化让增程汽车的"充电宝"定位变得越来越微妙。

二、用车成本藏着隐形账单

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有驾

最近试驾哪吒L时发现个有趣现象:这款15万级增程车纯电续航300公里,但很多车主反馈实际使用中频繁启动增程器。销售人员坦言,如果每天通勤超80公里,综合能耗可能比同级纯电车型高30%。更现实的是,增程系统相当于同时保养燃油车和电动车,朋友陈先生的增程车首保花费1800元,而同价位纯电车仅需300元基础检查。

保值率差异更值得关注。二手车商王老板给我看了一组数据:2024年主流增程车型一年平均贬值率25%,而纯电车型控制在15%以内。他解释道:"技术路线不确定性让买家顾虑,就像当年混合动力过渡到纯电时,混动车二手价断崖下跌。"

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有驾

三、真实车主的选择智慧

在南宁工作的90后程序员小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选购阿维塔07增程版后,利用家充桩实现90%纯电出行,45升油箱全年只用过3次——春节返乡、国庆自驾和临时出差。"相当于花更少钱获得纯电体验,长途还能消除焦虑",这种"城市用电、应急用油"的精准定位,让他成为朋友圈里的用车达人。

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有驾

汽车工程师杨工建议,消费者可以记住三个"黄金匹配"原则:

1. 日均里程<100公里首选纯电,避免增程系统成摆设

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有驾

2. 经常跨城出差选综合续航1000km+的增程车

3. 充电不便地区优先考虑插混车型

幸亏有人提醒:选购“增程汽车”需谨慎,盲目入手恐踩坑-有驾

四、市场洗牌催生新机遇

今年上市的星纪元ET增程版给出启示:1500km综合续航配合L3级自动驾驶,把增程技术推向高端化。而传统车企的入局更带来价格惊喜,某品牌即将推出的增程MPV,在保留空气悬挂等配置前提下,价格有望下探至18万区间。这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用更低成本享受以往豪车才有的体验。

需要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利用"增程"概念玩文字游戏。上周陪朋友验车时就发现,某车型标称纯电续航200公里,实际测试仅140公里。建议消费者重点关注CLTC工况下的纯电续航数据,有条件的话进行不同路况实测。

站在2025年年中回望,增程技术既非某些人眼中的"过渡产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终极方案。它更像汽车进化史上的瑞士军刀——在特定场景下展现独特价值。正如手机行业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转变中,那些精准把握用户痛点的产品最终成就经典,汽车市场同样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在技术浪潮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行伙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