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里有个事儿,让不少准备买车的老百姓议论纷纷,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那就是比亚迪的秦PLUS DM-i,一款插电混动轿车,价格一下子探到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低位。
很多人印象里,这车刚出来的时候,怎么也得十一二万才能落地,那时候想买还得排大队,跟抢限量版球鞋似的。
可现在,有些地方的优惠算下来,七万块钱出头就能开回家了。
这就让大家心里犯嘀咕了:这价格跳水也太狠了,是不是车子本身有啥猫腻?
这么便宜的混动车,它到底靠不靠谱?
它又是怎么做到让那么多合资燃油车都感到压力的?
咱们得先掰扯明白这车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那套叫DM-i的超级混动技术。
过去咱们一说省油,脑子里就是日本车,什么丰田的卡罗拉、本田的思域,一箱油跑个七八百公里就算很厉害了。
但比亚迪这个DM-i,玩的是另一套逻辑。
你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成一个“自带发电机的电动车”。
在城市里开车,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比如你堵在早晚高峰的路上,或者在市区里走走停停,这时候驱动车轮的其实是电机。
发动机干嘛呢?
它基本在旁边歇着,或者在电量不足的时候,悄悄启动起来,像个充电宝一样给电池充电,但它不直接费劲去驱动车轮。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电机驱动,车子开起来就跟纯电动车一样,又安静又平顺,踩下“油门”踏板,动力说来就来,没有燃油车那种发动机嘶吼的延迟感。
那发动机什么时候才真正出力呢?
只有在高速上匀速行驶的时候,比如你开到一百公里每小时,这时候是发动机效率最高的区间,它才会直接参与驱动,顺便还能给电池充点电。
等于说,这套系统非常聪明,它让发动机永远在自己最“舒服”、最省油的状态下工作,避开了所有费油的工况。
所以,厂家宣传的百公里一两升的油耗,虽然是在电量充足的理想条件下测的,但即便是在电池没电的亏电状态下,根据大量车主的实际反馈,百公里油耗也普遍在4升出头。
你想想,一辆车长接近四米八,跟大众速腾差不多大的轿车,自重也不轻,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只要七秒多,油耗却跟一辆小排量摩托车差不多,这在以前的燃油车世界里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老百姓买车后最大的一个顾虑:油价。
光省油还不行,现在的消费者可都是火眼金睛,车子本身的产品力不过硬,说再多也没用。
坐进车里,新款秦PLUS的变化还是挺大的。
以前的老款,那个竖着的大屏幕总有人觉得有点突兀,内饰设计也偏向于沉稳。
现在的新款,整个中控台都改成了更符合当下审美的横向贯穿式设计,看起来车内空间更宽敞。
而且在配置上,比亚迪确实是把“大方”两个字写在了脸上。
即便是最低配的车型,也给了一块10.1英寸可以旋转的中控大屏,全系都标配了8.8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
你拿着这个标准去看看同价位的合资车,很多车型的仪表盘还是机械指针的,中控屏小得可怜,车机系统更是谈不上智能。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感,对于预算有限,又追求新潮体验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空间实用性上,它也牢牢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2718毫米的轴距,保证了后排乘客的腿部空间相当宽裕,一米八的大个子坐进去,膝盖离前排座椅还有不小的距离。
更关键的一点是,它的后排中央地台几乎是全平的。
这意味着如果后排坐三个人,中间那位乘客再也不用像坐小板凳一样难受了,双脚可以很自然地放平。
这个细节,对于经常需要全家出行的用户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后备箱的空间也足够日常使用,放两个登机箱绰绰有余,如果需要拉点大件物品,后排座椅也能放倒来扩展空间。
当然,作为一款新能源车,电池的安全和质保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比亚迪主打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性能上已经通过了各种严苛的测试,比如最著名的针刺实验,就是为了证明它在极端情况下不容易发生热失控,也就是不容易起火。
再加上厂家给出的“三电系统终身保修”政策(针对首任车主),这无疑是给消费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打消了很多人对于电池用几年就得花大价钱更换的担忧。
在续航版本的选择上,它提供了55公里和120公里两种纯电续航。
如果家里有条件安装充电桩,每天上下班通勤距离在三四十公里以内,那55公里的版本就完全够用了,基本上可以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一个星期充一两次电,用车成本极低。
如果充电不太方便,或者偶尔需要跑个小长途,那多花点钱上120公里版本,实用性会更强。
正是因为在技术、配置、空间和用车成本上都做得非常均衡,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同价位的传统燃油车,秦PLUS DM-i才能在价格下探之后,爆发出如此惊人的市场能量。
它就像一条“鲶鱼”,彻底搅动了十万级家轿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过去,这个价位是轩逸、朗逸、卡罗拉这些合资品牌的天下,它们凭借着多年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但秦PLUS DM-i的出现,用“电比油低”的口号,直接向它们的根基发起了挑战。
它告诉消费者,你花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可以得到更强的动力、更低的油耗、更丰富的配置,还能享受到新能源车的绿牌政策(在限牌城市),这种降维打击是传统燃油车很难招架的。
如今,这款车在马路上的能见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了一款名副其实的“国民家轿”,它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已经有实力在核心技术和市场策略上,与国际巨头们掰一掰手腕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