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款丰田凯美瑞上市后降价太猛,指导价17.18万到25.98万,终端售价基本都在13万左右,优惠力度一大堆。说实话,这次降价让人有点懵。我是觉得,怎么看都不像是真降价。你看,4月的时候,购车还能享受4万多的优惠,类似同样的配置,现在还给你个2万多甚至更少。难不成,厂家在宣传上玩了把文字游戏,把降价变成了优惠?搞来搞去,就是涨价还是优惠,看你怎么理解。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比较了几家同价位的车,凯美瑞的配置其实没掉多少,但优惠幅度明显变大了。就拿2.0汽油版来说,之前最低优惠4万多,2.0混动也就优惠个3.8万左右。听起来,这优惠额度反而变少了,但实际上,标价都更高了,怎么还能说更实惠呢?你知道,市场上的优惠其实是个死循环。厂家调价,渠道调整,给的优惠也在变——反正多花的钱,变少了,还是变多了?这一点,特别让座机的销售小哥烦恼,我们还得算账嘛,到底赚不赚。而我去年在店里碰到一个销售朋友,他说:差价要看渠道和时间,优惠不是只有价格,有时候送保险送礼包的,这不是降价,是换个玩法。
你以为降价就意味着车贵没了?这车的核心竞争力还在——这个时代,谁还会真的为了几千块优惠就买车?你要看中的是整个方案。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次去试驾的车价,比现在贵了大概1.5万到2万,实操上差不多。不过降价后,配置的升级确实让我有点惊喜,比如说,轮毂从之前的16英寸升级到18英寸,那辐条设计倒是挺新颖的。
说到轮毂,我还得问问自己——这个18英寸轮毂,耐用不耐用?我查过资料,按理说,铁轮毂没那么耐用,容易划伤,特别在咱们城市里,挡风玻璃碎片多,恰巧轮毂被磕到,难免出现问题。大多数人买车,可能差不多三五年后就考虑换轮毂,除非你特别讲究外观,否则,没必要太追求大尺寸。特别是,日常用车,轮毂的耐久性确实要考虑进去。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咱们这边一些维修厂反馈,18英寸虽然漂亮,但刮伤一卷,修比修轮胎还烦。
对了,提一下,单看这车的外观,新一代凯美瑞和上一代没太大区别。前脸还是那样,熏黑或银灰中网可选,鹰眼大灯挺熟悉的,整体风格偏向成熟稳重。设计师不瞒你说,基本就是继承+改造策略,毕竟消费者都惯了,哪那么容易一夜变身?少部分消费者还是会喜欢新鲜感,尤其是那些追求个性的小年轻,有没有想过,我们其实也在看脸?但说实话,前脸那块塑料感十足的渔网式格栅,让我觉得挺廉价的。
讲个小插曲:我有个朋友,买车时特意挑了个漂亮的配置,他说:这个格栅设计太塑料感强,看着不太舒服。我心里偷笑:你不喜欢那塑料感,说明你比较懂。但他确实烦恼,觉得现在这个价位,新款车太廉价。设计上,是得在成本和颜值之间找到平衡。你知道最近的趋势吗?车企用塑料+喷漆拼拼拼,想把成本拉低,给消费者看似优惠的方案。
还记得我朋友上次跟我抱怨,说:现在路上多少凯美瑞,几乎每个家都能看到。这不就是市场成熟的表现吗?老百姓逐渐接受了中规中矩的日系车千篇一律的风格。我一直在想,车的耐用性和维修成本,是不是都被用作隐形价格? 百公里的油耗是7L左右,油电混动会低一点,但价格差个2~3万,还是得看心态。
这个时间段,涨价吗?我觉得更像是调价策略,毕竟渠道里的价格调整很复杂。2020年COVID后,全球供应链都出问题了。钢材、油料、电子芯片,0-1的差异就是几百块到几千块的成本拼接。你可能没注意到,我在验车时,看到一组汽车零件拆解的图片,零件不一定都原厂,很多还是海外定制,甚至是国产替代品。整体成本这么一涨,厂家还敢说是降价吗?这让我觉得,价格其实只是个参考。
说到这,有没有想过,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时代,日系车像电器一样慢慢退出了?对,早几年,也有人说油车会死得比较快,但潜在的趋势就是:新能源占领市场,油车逐渐稀少。你看,国产和特斯拉嗖一下崛起,丰田是不是也在调整策略?我猜,未来可能像家电一样,日系车在中国的存在感会越来越低。毕竟,用户心理在变,谁会为了品牌价格再折腾一两万?
想问你们一句。这个优惠,会持续多久?我估摸着还得看政策、补贴和市场的变动。你说,未来的凯美瑞,会不会在配置或者价格上跳出这个中庸位置?还是说,它会越变越高端化,但又不敢太贵?这也是个猜测,反正,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最合适的时机买到心仪的车,也许下一秒,价格就又变了,小细节比如那一台新车的轮毂划过街角的水洼,你有没有注意到……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