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抠门哲学”:从融资绝境到千亿营收的逆袭之路

2025年5月13日晚,理想汽车CEO李想的一场直播引发热议。当被问及“为何连两万元预算都要亲自审批”时,这位掌舵者首次揭开了理想汽车鲜为人知的成长密码——极致的成本控制,正是这家车企从融资绝境中突围、最终跻身千亿俱乐部的核心武器。

一、融资寒冬下的生死抉择:100家机构的拒绝与王兴的雪中送炭

2015年,当李想宣布放弃纯电路线、押注增程式技术时,资本市场给出了近乎一致的否定。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回忆,尽管投资界认可李想的个人能力,但“不做纯电”的标签让主流机构望而却步。据内部数据,理想汽车在C轮融资期间接触了超100家投资机构,却因技术路线争议屡屡碰壁,李想本人更因压力过大导致免疫系统崩溃,抱病三个月。

转机出现在2019年,美团王兴的3亿美元注资成为救命稻草。这位连续创业者看中的不仅是增程式技术,更是李想对成本的极致把控——即便在资金链紧绷期,理想仅用数十亿便完成SEV和SUV双车型研发,并将五年运营支出控制在行业难以想象的规模。这种“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能力,最终吸引字节跳动等战略投资者加入,为后续上市奠定基础。

理想汽车的“抠门哲学”:从融资绝境到千亿营收的逆袭之路-有驾

二、“抠厂”生存法则:0.6%市场费用率背后的管理革命

理想汽车在业内素有“抠厂”之称,其成本控制已渗透至毛细血管。李想透露,2023年品牌市场费用率仅0.6%,涵盖所有公关、广告及用户运营支出,就连数万元级预算也需CEO亲自审批。这种“一元钱漏洞需五元钱弥补”的危机意识,塑造了独特的财务纪律:出差必须选最低折扣经济舱、经济酒店需两人合住、行政采购严控溢价。

德邦证券数据显示,理想2023年管理费用率7.89%,不足蔚来(23.17%)和小鹏(21.38%)的三分之一。这种“刀刃向内”的管控成效显著——2024年汽车业务毛利率达19.8%,超越多数传统车企;全年净利润80亿元,连续9个季度盈利。对比行业“年销30万辆盈亏线”的铁律,理想用37.6万辆(2024年50万)交付量撬动118亿净利润的案例,改写了新势力生存法则。

理想汽车的“抠门哲学”:从融资绝境到千亿营收的逆袭之路-有驾

三、安全投入的“不抠门”辩证法:每分钱都要听见价值回响

极致的成本控制并不意味着全面紧缩。李想在直播中强调:“任何安全相关费用无需审批”。这种“该省则省、该花则花”的辩证法,体现在产品研发优先级上——安全>舒适>便捷。2024年推出的MEGA纯电MPV虽销量未达预期,但其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华为MDC智能驾驶平台,单车型研发投入超20亿元,印证了理想在核心技术上的“豪掷”。

这种战略定力源于清晰的用户价值主张。当竞争对手深陷价格战时,理想选择通过L系列车型75%的零部件通用率降本,将节省的资金反哺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研发。截至2025年,其NOA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用户激活率突破4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理想汽车的“抠门哲学”:从融资绝境到千亿营收的逆袭之路-有驾

四、千亿之后的挑战:成本管控的边界与ESG新命题

站在千亿营收门槛上,理想的“抠门哲学”面临新考验。2024年员工流失率飙升至38.2%,暴露了极致降本与人才保留的矛盾。尽管李想解释“6.39亿年薪”实为未兑现的股权激励,但外界对其高管薪酬体系透明度的质疑持续发酵。

更深刻的挑战来自ESG转型。虽然理想汽车温室气体排放密度逐年下降,但其供应链碳足迹管理仍落后于国际车企。当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环保表现时,如何在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间取得平衡,将成为理想下一阶段的管理必修课。

从融资寒冬中走来的理想汽车,用十年时间验证了一个商业真理: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烧钱速度,而在于花钱效率。当行业集体陷入“以亏损换市场”的怪圈时,李想用“抠门哲学”开辟出一条理性增长路径。这条路径的终极考验,或许是如何让每一分钱不仅听见回响,更能产生超越财务数字的社会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