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座舱芯片国产率仅10% 未来竞争力堪忧

新能源车企们卷生卷死,恨不得把十八般兵器都堆在配置单上,又是自动驾驶,又是智能座舱,听着就赛博朋克感十足。

但诸位可能有所不知,这俩玩意儿的命门——芯片,咱在很大程度上,还得仰人鼻息。

自动驾驶芯片国产化率窜到了四成,听着马马虎虎,可座舱芯片,那数字可就硌应人了,九成仰仗泊来品。

新能源车座舱芯片国产率仅10% 未来竞争力堪忧-有驾

这事儿细琢磨琢磨,是不是有点岔劈?

咱的新能源车都卖到飞起了,怎么一个小小的座舱芯片,还这么受制于人呢?

先掰扯掰扯这智能座舱是何方神圣。

说白了,它就是汽车的“中枢神经”和“司令部”,车机丝滑不丝滑,能不能声控,导航准不准,都仰仗它。

现如今大伙儿驾车,谁还不用个导航、听个曲儿啊?

这玩意儿的重要性,就跟手机里的SoC一样,直接拿捏用户体验。

可现实是,绝大多数身价不菲的新能源车,用的都是高通的座舱芯片。

鸿蒙智行掺和了一些华为的,勉力撑起了国产一成的份额。

单凭这一个数字,就足以窥见问题的冰山一角。

新能源车座舱芯片国产率仅10% 未来竞争力堪忧-有驾

其他像芯驰、芯擎这些本土厂商,也在奋起直追,但眼下看来,羽翼尚未丰满。

或许有人会嘀咕,自动驾驶芯片不是在突飞猛进吗?

座舱芯片总有一天也能迎头赶上。

这话不假,但这里边藏着个玄机:自动驾驶芯片,它事关行车安全,是人命攸关的大事,是以国家重视,企业也倾囊相授。

可座舱芯片呢?

在某些人眼中,或许仅仅是个“锦上添花”的摆设,能提升用户体验,但卸了它,车照样能跑。

这想法就有点失之偏颇了。

回溯智能手机的演进史,起初大家也是觉得,手机能拨号发短信足矣,要那么多花狸狐哨的功能作甚?

结果呢?

智能手机颠覆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新能源车座舱芯片国产率仅10% 未来竞争力堪忧-有驾

智能座舱亦是如此,它不仅是消遣工具,更是未来汽车智能化的关键拼图。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症结归咎于技术鸿沟时,是否忽略了市场韬略和生态营造的重要性?

海外芯片巨头,譬如高通,在移动芯片领域精耕细作多年,积淀了海量的技术和经验,更关键的是,他们构建了一套天衣无缝的生态系统,软硬件联动,开发者如过江之鲫。

本土厂商想要后来居上,不仅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需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圈。

再者,芯片这玩意儿,不是光有技术就能攻克的,还得有真金白银、人才储备、市场份额。

撒钱谁都会,但怎么撒,撒向何处,是个门道。

人才培育也需要时间沉淀,非一朝一夕之功。

更深层次地剖析,这实则也是个产业结构性痼疾。

我们擅长的是将产品付诸现实,但往往忽略了核心技术的自研自强。

好比盖楼,我们能把楼盖得又快又好,但地基不稳,迟早要出纰漏。

新能源车座舱芯片国产率仅10% 未来竞争力堪忧-有驾

手机芯片被掣肘的惨痛教训,前车之鉴。

彼时我们也是觉得,组装手机足矣,芯片用舶来品也无妨。

结果呢?

现在想搞自主研发,难度系数陡增,也走了不少弯路。

是以,座舱芯片这事儿,断不能再掉以轻心。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用上更丝滑的车机系统,更关乎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倘若继续依赖进口,就无异于把自己的“大脑”拱手让人,届时想翻身,恐怕为时已晚。

当然,也不是说国产芯片就一无是处。

华为海思在自动驾驶芯片上的表现,便力证了我们有能力做好芯片。

关键是要予本土厂商更多的机遇,更多的扶持,让他们能够大展拳脚,放胆创新。

总而言之,就是莫让“卡脖子”的闹剧,在汽车行业再度上演。

这不仅是企业的事,更是国家的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