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件更换别盲信4S店

最近汽车圈有个很扎眼的数字,一说出来估计一半人都要皱眉。什么数字呢?有统计说,某些新势力车企,一辆车卖出去,实际亏损超过三万元。三万,别小看这钱,这都赶上经济型轿车一台的整车售价了。你品品,车卖了反而亏三万,这生意怎么做?难道新势力车企真的在“赔本赚吆喝”?

这事吧,确实看着闹心。你说车企不挣钱,还能活?但,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拆开这三万元的亏损,看看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零件更换别盲信4S店-有驾

先从卖车的账面收入说起。比如,一辆车卖出去,售价30万,扣掉税费、渠道分成,车企拿到手的,可能就剩个20万出头。这是收入的第一层,没毛病。

接着看成本。成本这一块,新势力车企是出了名的高。主要花在哪儿?第一大头是物料,特别是电池。现在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占整车成本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别管你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贵得离谱。再加上芯片、智能硬件、零部件这些东西,直接成本就已经压得够呛。还有第二大头,那就是研发。新势力做车讲究啥?智能化、电动化,技术堆得厚,研发投入自然也不能少。动辄十几个亿砸进去,车还没上市,钱就花了个底朝天。

好,成本捋完了,再看毛利。电动车的毛利率,基本上比传统燃油车要低。燃油车怎么着也有10%-20%的毛利率,电动车呢?有些新势力甚至负毛利,也就是说,卖一辆车不但不赚钱,还倒贴钱。这个现象,其实不只个别车企,很多新势力都在经历类似的尴尬。

零件更换别盲信4S店-有驾

为什么会这样?咱接着拆。第一是规模效应没起来。传统车企一款车能做到几十万台的年销规模,成本摊下来,利润自然就厚了。新势力呢?很多车型单年销量就几万台,规模不够,成本摊不下去。第二是供应链议价能力弱。传统车企跟供应商合作多年,量大又熟络,拿的价格自然低。新势力没有这个优势,物料成本一分一分地高上去。

这还没完。除了直接成本,新势力还得挑着一堆间接成本。比如营销,现在造车谁不砸广告?车展、试驾、线下体验店,再加上各种媒体推广,这些钱是真烧得快。还有售后服务,新能源车的保养、维修成本,本质上也不低。算上这些间接成本,亏损就在所难免。

对比一下传统车企,你就会发现,传统车企虽然也有研发、营销这些支出,但它们的成本结构相对稳。这些企业吃老本,技术成熟,供应链稳定,利润率能保持得住。新势力呢?撑起来的都是创新,技术储备差,供应链不稳,账面上就显得挺吓人。

再说外资品牌。别看国际大厂财报好看,其实电动车业务也没那么光鲜。像一些老牌企业,在转型电动化的过程中,也在拼命烧钱。巨额研发投入、生产线调整,这些支出压得它们喘不过气。

零件更换别盲信4S店-有驾

那问题来了,新势力亏损这么多,是“乱花钱”还是“抓机会”?其实大部分新势力的亏损都有章法。研发投入是为了抢技术先机,营销投入是为了抢市场份额。它们的核心思路是啥?战略性亏损。简单说就是,前几年我不挣钱,甚至亏钱,但只要能拿到足够的用户和市场,后面规模效应起来,成本降下来,就能反亏为盈。

这种战略性亏损不是什么新鲜事。互联网行业的打法也是类似,早期拼命烧钱抢用户,后期用户量起来了,从服务费、订阅费甚至生态链上赚钱。所以现在新势力的亏损,更多是阶段性的。它们赌的,是未来市场能给它们实现盈利的机会。

当然,也不能说亏损没风险。赌未来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一旦行业竞争加剧,市场份额没拿到,前期烧的钱就打了水漂。所以,这事不能光看账面数字,得看企业的长期规划。它们的钱烧在哪儿,烧得值不值,能不能换来规模和技术优势,是关键。

归根到底,汽车行业的这些看起来吓人的数据,拆开看其实没那么可怕。新势力车企不是在“赔本赚吆喝”,而是在赌未来的一场拉锯战。消费者不用太担心这些亏损,盯住它们的产品和技术,看看它们能不能真正跑赢这场比赛,才是关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