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都在讨论,那个曾经满大街都是4S店的畅销汽车品牌,怎么突然在辽宁、山东这些地方接连关店了?
更奇怪的是,按说这种卖得火爆的品牌,经销商应该赚得盆满钵满才对。
这事说穿了,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咱们今天就来掰开揉碎聊明白。
先说说最直观的冲击——新能源车这匹黑马太猛了。就拿特斯拉来说,他们的车结构简单得很,既不需要换机油也不用换变速箱油,车主三年开十万公里可能就做两次保养。反观传统燃油车,同样的里程至少得保养六七次。这下可好,原来4S店赖以生存的售后维修这块蛋糕,硬生生被切走了一大块。更要命的是,现在年轻人买车都爱上网查参数、看评测,直接在手机上下单订车的主儿越来越多。像蔚来、理想这些新势力搞的线下体验店,既能看车又能喝咖啡,谁还愿意跑去郊区大卖场看销售员画大饼?
说到销售模式,传统4S店现在真是压力山大。前些年车企为了冲销量,逼着经销商大量囤货,仓库里堆的车比卖出去的还多。有个经销商朋友苦笑说:"现在库存车的地皮钱都快赶上卖车的利润了。"更糟糕的是,主机厂自建直营店和线上销售渠道,直接绕过了中间商。就像某国产车企在商场里开的体验店,价格全透明还能扫码比价,传统4S店的销售们连"砍价"的戏码都没法演了。
成本这块更是雪上加霜。在北上广深这种一线城市,一家4S店的年租金动不动就上千万,加上几十号员工的工资,还有厂家要求的"五星级展厅"装修标准。有业内人士算过账,光是这些固定开支,就算一个月不卖车也得烧掉上百万。偏偏这两年买车的人越来越理性,经济形势不好大家能省则省,新能源车又在打价格战,4S店的销售利润薄得像纸片。
要说最致命的还是商业模式本身的问题。以前卖车不赚钱靠售后,现在售后被新能源车蚕食;搞金融保险赚佣金,结果主机厂自己成立了金融公司;搞售后服务收工时费,结果政策放开允许用副厂件。这种"三头堵"的局面下,很多4S店就像被掐住脖子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
不过咱们也不能光看热闹,这里面藏着不少值得深思的现象。就拿库存来说,正常情况下库存系数超过1.5就有风险,现在不少4S店的库存都超过3个月。这些压在仓库里的车,不仅占着资金还占着场地,简直就是定时炸弹。更讽刺的是,有些品牌一边喊着"用户至上",一边给经销商定严苛的KPI,完不成任务就取消授权,把人家几年前的投入全打水漂。
再看看现在的消费者有多精。以前买辆车恨不得4S店给跪着伺候,现在动不动就上网查口碑、比配置。更绝的是现在年轻人买车像网购衣服,先在网上试驾预约,再到店里砍价,成交后连4S店门都不想多进第二次。这种变化逼得传统经销商不得不转型,但转型的代价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要说最戏剧性的转折,莫过于后市场服务的变天。以前修车保养必须去4S店,现在满大街都是途虎养车这样的连锁店,价格比4S店便宜三成不说,还提供上门取送车服务。更狠的是保险公司搞的"送修返点",直接把事故车导流到合作修理厂。有车主吐槽:"现在除了首保,其他保养根本想不起4S店。"
这场变革里最尴尬的当属经销商集团。前几年疯狂扩张的时候觉得遍地是黄金,现在发现这黄金原来是镀金的。有个老板自嘲说:"当初签品牌代理的时候,销售总监拍胸脯保证三年回本,现在三年过去,连展厅的瓷砖都没攒够回本的。"更惨的是那些搞金融投资的,看到行业不景气转身就撤,留下一地鸡毛。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波洗牌也不全是坏事。那些真正懂用户、能转型的4S店反而活得更好。比如有的开始搞汽车美容综合体,把卖车、改装、咖啡厅结合起来;有的转型做新能源汽车的城市展厅,专门服务那些线上下单的年轻客户。这说明只要找准定位,传统经销商也不是没出路。
说到最后,这场变革给咱们普通人也有启示。买车别光看广告,得看厂商的售后布局;修车不必迷信4S店,但要留个心眼防坑;投资更得擦亮眼睛,别被表面的销量数据忽悠了。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永远的金饭碗,只有不断升级的生存技能。
各位看官老爷,您家附近的4S店最近有啥变化?有没有遇到过特别有意思的销售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闻,说不定您的观察能给其他人提个醒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