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从“游击战”转向“大兵团作战”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一转变背后,是市场环境、政策导向和行业竞争格局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从扩张到整合:市场逻辑的转变**
2018年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渗透率从5.4%飙升至50%左右,销量突破1000万辆。这一阶段,车企纷纷采取“多品牌战略”,试图通过细分市场覆盖来抢占份额。吉利推出极氪,长安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阿维塔,蔚来孵化乐道和萤火虫,小鹏推出MONA系列……一时间,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然而,这种策略在2025年迎来了转折。吉利宣布计划全资收购极氪并推动其退市,蔚来整合乐道和萤火虫业务,东风、长安等央企启动战略性重组。这些动作表明,车企正从“广撒网”转向“集中火力”,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效率优先,资源聚焦**。
### **为什么“游击战”难以为继?**
1. **市场从蓝海变红海**
新能源赛道已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博弈。特斯拉、比亚迪、新势力、传统车企、科技公司同台竞技,价格战、技术战、营销战愈演愈烈。多品牌策略导致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2. **供应链与研发重叠**
许多子品牌共享母公司技术平台,但在市场定位上存在同质化。例如,极氪与吉利新能源车型存在竞争,蔚来的乐道与主品牌价格带重叠。整合后,车企可优化供应链、降低研发成本。
3. **政策推动行业集中化**
2025年国资委明确提出“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目标是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汽车集团。东风与长安的合并传闻,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 **“大兵团作战”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赢家,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规模效应:年销百万是门槛**
汽车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规模决定成本优势。年销50万辆是盈利基础,而100万辆则是参与全球竞争的最低要求。比亚迪2024年销量突破300万辆,特斯拉全球年销近500万辆,它们的成功印证了规模的重要性。
2. **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
- **电动化**:电池、电控、电机核心技术决定成本与性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吉利的SEA浩瀚架构、华为的智能驾驶方案,都是关键壁垒。
- **智能化**:自动驾驶、车机系统、AI大模型成为差异化核心。小鹏的XNGP、蔚来的NOP+、华为的ADS 2.0正在争夺技术高地。
- **生态整合**:车企与供应链、能源网络、软件服务商深度绑定。例如,蔚来换电网络与宁德时代合作,极氪依托吉利全球产能。
3. **全球化能力**
中国市场的内卷倒逼车企出海。比亚迪、蔚来、长城等已在欧洲、东南亚布局,但需面对贸易壁垒、本地化适配等挑战。未来的头部车企必须是“中国基因,全球运营”。
### **行业终局:幸存者将剩几何?**
参考美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从上千家车企到仅剩福特、通用、特斯拉等少数巨头,中国市场的整合速度可能更快。未来5-10年,具备以下特质的企业更可能存活:
- **央企重组后的“国家队”**:如东风+长安+一汽整合的超级集团,依托政策与资源倾斜。
- **民营头部车企**:比亚迪、吉利、长城,凭借市场化能力与技术积累。
- **新势力中的2-3家**:蔚来、小鹏、理想若能在亏损收窄后实现规模化盈利。
- **跨界巨头**: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若能在智能汽车领域复制消费电子成功。
### **结语**
中国车市的“大兵团作战”时代,不再是单打独斗的“造车新势力故事”,而是资源、技术、资本、政策的综合较量。车企必须从“多生孩子好打架”转向“集中火力打硬仗”,否则将在激烈的淘汰赛中出局。这场变革的终点,或许是一个更集中、更高效、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产业新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