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宝马 4S 店的张增威最近火了。这个 90 后小伙 2024 年卖出 255 辆宝马,税前收入 71 万元,平均每天卖出 0.7 辆车,月均收入近 6 万元。他的故事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评论区里有人惊叹 “销售天花板”,有人计算着 “单台车提成 2784 元”,更有人把他和 “上海外卖员两年赚 200 万”“网约车司机四年买房” 的传说相提并论。这些故事像一串串诱人的糖葫芦,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咀嚼,却少有人深究:当 “成功学” 的糖衣包裹着资本的内核,我们究竟该为之喝彩还是警惕?
一、被放大的 “幸存者偏差”
张增威的成功并非偶然。12 年销售经验、每周工作 6 天、每天工作 12 小时以上,这些数据背后是高强度的付出。但我们更该看到,他的收入是行业平均水平的 3-4 倍 —— 天津宝马销售顾问的平均年薪仅 18-24 万元,5 年以上经验者平均月薪也不过 2.8 万元。这种悬殊差距印证了 “马太效应”:行业头部 1% 的人占据了大部分资源,而媒体往往只聚焦于这 1% 的光芒。
类似的 “幸存者偏差” 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外卖平台宣传 “乐跑骑手月入过万”,却鲜少提及 2024 年全国外卖员平均月薪仅 7496 元,且 60% 的骑手每天工作超 8 小时。网约车司机的 “买房神话” 背后,是日均 12 小时驾驶、油费平台抽成后月收入不足 5000 元的现实。这些被精心筛选的 “成功样本”,本质上是资本制造的海市蜃楼 —— 既让从业者看到希望,又掩盖了大多数人的生存困境。
二、资本逻辑下的 “造神运动”
资本为何热衷于炮制这类故事?从张增威的案例可见端倪:他通过直播促成三分之一的订单,个人账号粉丝达 2.7 万,成为宝马品牌的 “活体广告”。这种 “销冠 IP 化” 策略,既能提升品牌影响力,又能激励其他销售效仿,最终转化为企业利润。正如阿里铁军当年塑造贺学友的 “战神” 形象,本质上是通过树立标杆来激活整个销售体系。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资本需要将劳动异化包装成 “奋斗神话”。张增威在采访中提到 “周休一天都算奢侈”,这种 “996” 式的奉献被美化成 “内驱力”。外卖平台则用 “多劳多得” 的话术,将配送时效的压力转嫁到骑手身上,却回避了算法剥削和社保缺失的问题。当成功被简化为 “努力就能致富”,资本便巧妙地将系统性剥削转化为个体选择的问题。
三、被绑架的社会价值观
这类故事的盛行,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我们的文化正陷入一种 “成功焦虑”: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再是他对社会的贡献,而是银行卡上的数字。张增威在济南购置两套房产的 “成就”,被媒体反复强调,仿佛这才是人生赢家的标配。这种单一化的成功标准,让年轻人陷入 “要么飞黄腾达,要么一无是处” 的二元对立。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宣传正在消解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当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看到同行的 “暴富神话”,往往会将收入低迷归咎于自身不够努力,而非平台抽成过高、劳动保障不足。资本正是通过这种 “认知操控”,让被剥削者自觉自愿地为其创造利润。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而 “成功学” 就是资本最好的遮羞布。
四、穿透迷雾的理性之光
面对这些 “神话”,我们需要多一点清醒。张增威的成功固然值得尊重,但他的案例无法掩盖汽车销售行业的普遍困境:2024 年 BBA 在华销量集体下滑,销售们不得不通过直播、外展等方式争夺客源,工作强度和收入压力与日俱增。同样,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的高收入案例,往往建立在超长工作时间和健康透支的基础上。
真正的社会进步,不应建立在少数人的 “神话” 之上,而应关注大多数人的福祉。我们需要推动劳动权益的完善:比如要求平台为骑手缴纳社保、规范汽车销售行业的提成制度;我们需要重构成功的定义:将 “安居乐业”“身心健康” 纳入评价体系;我们更需要打破资本的话语霸权,让劳动者的声音被听见,而不是被 “成功学” 的喧嚣淹没。
全部评论 (0)